
宇宙(Universe)是指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包含时空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质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系团和星系间物质等。人类认识宇宙的表现首先是神话,如中国三国时期《三五历经》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世界原是一摊混沌的东西,像个巨大的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里面,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就给盘古开辟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其次是哲学,如唯心主义者说 “上帝”创造宇宙万物,因而它有开始,当然 “上帝”也可以毁灭他所创造的宇宙,所以宇宙也有末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无限性是与空间的无限性以及物质不灭相联系的;再者是宗教,如东方佛教提出了一个 “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图式论,认为宇宙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由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构成的世俗世界,另一部分则是佛国净土;还有各种学说,比如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火焰说、赫拉克利特的日心说、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宇宙结构模型,哈勃于1924年对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测定证实了河外星系的存在,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从哲学的宇宙概念中脱颖而出。宇宙的演化经历了最早阶段、早期阶段、大尺度结构形成阶段以及久远未来阶段。最早阶段即10-32秒之前,以大爆炸时刻作为计时起点,所有物质聚集于一个密度、温度及能量趋于无限大的奇点。这一奇点的剧烈膨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爆炸)被视作时间与空间的起始标志。早期阶段即头38万年以及随后1.5亿年的“黑暗时代”。暴胀结束后,宇宙中充满夸克 — 胶子等离子体。大尺度结构形成阶段即从1.5亿年到现在直至1000亿年后,包括恒星和星系等天体的形成演化。久远未来阶段即恒星形成终止后的可能命运。对于宇宙久远未来的可能演化和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诸如宇宙学常数、质子衰变和标准模型外的自然规律等物理常数或物理性质。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在1929年发表的《银河系外星云的距离和径向速度之间的关系》,开创了观测宇宙学领域,揭示了宇宙正在膨胀。2024年10月1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等联合完成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发现现存最古老的银盘结构成分起源于距今约135亿年前,对深入理解星系和宇宙的早期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