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6654获赞12.1万

出生仅十天,体重只有二点二千克的早产婴儿,零点五厘米的断指直径不到零点一毫米,即使在十八倍显微镜下也很难看清的血管,仅用二十分钟三针缝合, 如此精细高难度的极限操作,全世界都没有参考文献的特殊手术,竟然出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医生之手,出自普通人印象中似乎医疗水平并不怎么发达的偏远地区。 大家还记得四川宜宾十九岁烧伤女孩小林的主治医生,浙大二医院烧伤科的副主任医师胡航吗?前不久啊,他刚结束了在贵州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期六个月的进修学习,向我讲述了当地医院曾在二零一八年创造的这个堪称奇迹的案例。 他说,放在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深深的震撼。起初我也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神仙医术,能把来 自医疗水平相对更发达的浙江的医生都给震撼到了。三月三十号是国际医师节,我也特别想跟大家来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背后,这群来自红色圣地的白衣圣手,这群有点憨憨,默默埋头苦干的大山医生。 先来说说当年这台手术难度到底有多大。拿业内的话说,这是最小、年龄最低、体重最远断端的断指患者堪比显微外科的珠穆朗玛峰啊!当时患儿转院到遵医附院时,距离意外发生已经过去了三小时。接诊的是烧伤整形科的周建医生,那年他才三十四岁, 急诊以后心情是紧张的。三十五周早产,体重仅有二点二千克的一个小指末节甲根部这个泥段伤,目前文献里面都没有报道的一个病例。周医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患儿手 指实在太小,没有合适的固定材料怎么办?就地取材,自己动手造,用一毫升注射器的针头来代替作为内固定材料。紧接着第二个难题也是重点来了,要寻找血管断口进行缝合。但指甲根部的血管比头发还要细十八倍,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怎么办呢? 其实原本可以不吻合血管,直接来缝合皮肤的,利用肾血滋养残端,但这样并不能确保街上的断指能够真正存活。孩子才刚来到这个世界,又是早产儿,发育相对不成熟,身体的修复能力也更弱,周医生决心再难也要试一试。 他用一种专门抗凝血的生理盐水,在缎面上持续滴注浸泡,终于在十八倍显微镜下看到隐藏在脂肪颗粒当中的动脉残端逐渐开口。可是很快,第三个难题就来了,血 血管的直径不到零点一毫米,即使用最细的缝线也只能缝三针,而通常是需要六到八针。怎么办呢? 没有先例并不代表不可能。周医生没有放弃,摒弃迎神,小心翼翼,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二十分钟后,用三针成功缝合了动脉。孩子苍白的断指终于有了血色, 但这还不够,他不仅要让段子能够存活,还要尽可能的让他恢复知觉。于是,周医生又找到了半型动脉的神经,将其一一缝合。整个过程真的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啊! 手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还远没有解除。果然,术后四小时回植的断指啊,因为几乎完全毛细血管化的静脉回流不畅,出现了瘀死。医学上这叫静脉微向,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啊,可能会导致再植断指缺血坏死,前功尽弃。 但患儿手指实在太小,没有合适的工具怎么办?周医生和护士找来棉花球和棉签棒,自制一个迷你按摩工具,先是每三十到四十分钟按摩一次,连按三天,一刻都不能停。之后每二到三小时按摩一次,连按四天。 在医护人员的坚持不懈下,七天后,孩子的小指终于恢复了正常颜色,动静脉血的循环流动全部重建成功。术后七个月,患儿在职断指被评定为优。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外观,还是从知觉、血液循环状态等等,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人的水平。 真的是豪礼指尖定乾坤啊!是医护人员用高超的技术,极大的耐心,用冷静专业智慧,更用一颗不为难也不放弃的医者仁心。一路过关斩将,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没有先例就让自己成为特例,没有参考文献 就让自己成为文献。白衣圣手不语,只是一位默默攻破一个又一个极为重症和疑难病症的医学高峰。他们有的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解决病人求医无门的窘境。这座大山里的医院创造了奇迹,还有很多。 当然不只是当地的龙头医院,其实近年来啊,整个贵州的医疗服务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构建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仅让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甚至还有不少外省的患者跑到贵州来求医, 这背后是当地在实践中探索锤炼出的真本事、真经验,也是东西部医疗协作帮扶的宝贵护件成果。 浙江是帮扶贵州医疗卫生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省份。截止到二零二零年的数据,浙江一百一十八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贵州一百零五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培训近二十万人次。 江浙一带的医生,他们的医疗资源更好,医疗设备也比我们先进,理念也比我们新颖,这是我们 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在三月二十九号凌晨,周建医生专程从遵义飞到杭州,与浙大二月烧伤科、神经外科、麻醉、重症监护等团队的医生一起,花了整整十二个小时,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而此前两天,三月二十七号,有浙江专家进驻的两省合作共进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还完成了贵州首例血管介入领域的高难度手术。这是这前两地医疗协作的常态,也是共赴山海、共会健康中国蓝图的缩影。三月三十号国际医生节,致敬了不起的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