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抗日战争中国为何在一九四一年才向日本宣战吗?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此时距离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已经过去了十年,距离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也过去了四年之久。 日本在中国烧杀强烈,无恶不作,为啥中国不在那时就向日本宣战呢?其实这事啊,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其实,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奉行让外必先挨内的政策,一门心思就要先围剿红军和解决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问题。 在他看来,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而对于日本的训练则采取了妥协态度。他担心一旦宣战,在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压力之下,不得不与共产党进行合作, 对于他的政治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尽管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却一直对宣战问题犹豫不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再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一九三七年,中国的工业产值仅仅只有十三点六亿美元,而日本的工业产值高达六十亿美元,中国的工业实力还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中国的军事装备落后,军事用品大多依赖进口,一旦宣战,日本就会依据国际法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路, 这样一来,中国就无法获得国际援助,抗战所需的武器、弹药、战略屋子等都会陷入困境。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与强大的日本进行全面战争,而且宣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还涉及到 国际舆论和国际法的问题。一九二八年,世界各国签订了非战攻略,一九三三年又有了关于侵略定义的攻略。这些国际攻略虽然对战争行为有所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国际社会往往不深究战争的起因,只看谁先宣战。如果中国率先宣战,很可能会被视为战争的发动者,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从而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抱有一丝幻想,希望通过国际联盟的调停来解决中日争端,所以不敢轻易宣战。七七事变报告后,全面抗战打响, 中国与日本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但即便如此,国民政府依然没有正式宣战,这是因为国民政府还在期待英美等国的支持和干预。当时英美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日本采取了 竞政策,一方面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另一方面又对中国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援助。国民政府希望通过这种微妙的平衡,既能获得国际援助,又不至于激怒于日本,让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英国等国家纷飞对日本宣战。世界反法斯斯阵营逐渐形成为蒋校长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一同解决的战略设想,迎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加入反法斯斯阵营,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和支持, 还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于是在一九四一年十月九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这宣战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预言,也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此后,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援助,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苏联也派进了航空志愿队来华助战。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一九四一年才向日本宣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决策虽然充满了无奈和妥协,但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所能做出的最有力的选择。 对于这段历史,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可以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