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3.0万获赞47.6万

古斯塔夫重炮,这门非凡的著名火炮,相信即使你不是军迷,应该也对他的名字和造型有所耳闻。听说德国希特勒时期克鲁伯制造的超重型轨道炮与他亲民的另一门火炮被称为朵拉炮, 他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摧毁防御主干的大型要塞或者巨型碉堡。整门大炮的口径高达八百毫米,光炮筒重量就有四百吨,整体更是重达一千三百四十四吨,美发穿甲弹重达七吨,高爆弹重达四点八吨,最大射程能达到惊人的四十七公里。 他服役期间辉煌的战绩是一九四二年在萨瓦斯托波尔,一发炮弹就击穿了苏联构筑的地下三十米处的弹药库。怎么样,是不是超级大杀器?玩具的还原度还并不仅止于表面外形,眼前这个火炮装填的细节也被玩具附带的各种零件 组合还原了出来,但是这个细节就给不少军魔玩家一个难以抗拒入手的理由。同时火炮发射的特效件也给火炮的拟真感再次加分,只有开炮特效一下就让静态火炮变成了动态发射的状态,甚至可以把炮弹装填在前端,仿佛火炮发射的瞬间时间被凝固了似的。 如果你的柜子空间足够,来福特别推荐的就是眼前这个造型,入柜展示真的太好看了。顶部看轨道炮干干净净,没有复杂和破碎的点缀,主打的就是个简约实用,底部能看到的也仅仅是轨道的轮子。至于人形的外露可以说一点没有,再也不用担心一翻到底部就看到人形胳膊腿脑袋什么的了。 载具形态,上手抚摸主体周身细节不少,但一样不扎手,尤其这门大炮,来福能给他撸包浆。重量方面,载具密度非常高,所以拿在手里好像比人形要重不少似的, 拿起来摇晃一下,主体不散架,这是基本的。这第一题的是火炮是可以上下活动的,而载具形态如此摇晃,火炮也纹丝不动,可以说这松紧度特别的稳。 尺寸对比呢,还是低级别大黄蜂的车型来做个对比,虽然两者比例不算正确,但绝对能够看出火炮的尺寸张力。再用尺子去测量一下,头至尾达到惊人的五十二厘米,从底座再翻到顶部,最高高度也能超过了十五厘米。 最后载具的口动,首先就是炮筒的上下翻动,再来就是轨道上可以前后推车,实际这小轮子滚动性都不错,不过要正常推车,需要在类似鼠标垫的材质桌面上推才行,太光滑的桌面有点推不动,还是放到轨道上静态摆放是最佳的方案。


一九三四年,面对日益紧张的形势,国民政府开始认真整军备战。当时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火炮等重武器,尤其是大口径重炮,极度稀缺。 本来国民政府是不打算采购大口径火炮的,一来是因为采购费用太高,二来这种大口径火炮需要汽车牵引,而国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太差,影响火炮的激动,无法充分发挥威力。 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建议,大口径重炮这种东西可以少一点,但是不能没有,将来在战场上,一两门重炮可能就会发挥决定性作用。 最终,经过反复权衡和比较,国民政府向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下达了二十四门一百五十毫米重炮的订单。一九三六年,这二十四门重炮陆续交货,国民政府也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机械化炮 兵独立炮兵第十团。这二十四门一百五十毫米重炮,是由德国现役的 s f h 一八改进而来的。该炮是三十倍口径,射程十三点二公里, 而国民政府要求射程达到十五公里。于是莱茵公司就将火炮的炮管长度由原来的三十倍口径增加到三十二倍口径,简单高效地完成任务。 到了一九三七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又紧急订购了二十四门 sfhe 八,组建了独立炮兵第十四团。因为时间紧急,这二十四门火炮没有做改装,跟德军是同款装备。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很多会战战场都有这些一百五十毫米重炮的影子。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西反攻,这些重炮都给予了日军大量杀伤,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爆发后,德 国为了日本这个盟友,抛弃了中国国民政府,再也无法购买这些火炮的炮弹。而在同期,英美盟军在北非战场缴获了很多德军的 sfh 一八炮弹,为了支持中国战场,美国空军将这些炮弹直接空运过来。 这四十八门重炮在抗战结束后,还剩下三十六门能用,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缴获数门部分火炮,甚至还参加了后来的朝鲜战争。


战争电影风雨者中,塞班岛日军藏在山头的重炮令人印象深刻,一炮就能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封成零件, 这门炮就是日本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装备的。四五是两百四十毫米榴弹炮,该炮是日军一款制式的工程炮,于一九一二年完成了研制工作并服役量产。由于一九一二年是日本明治四十五年,所以该炮称为四五是两百四十毫米榴弹炮。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军事主流依然是大炮巨舰海泉论是主流的军事思想。日俄战争中,日军装备的是德国克鲁伯的两百八十毫米暗防炮。日军在旅顺包围战中对俄军要塞九攻不下, 于是将暗房两百八十毫米炮拆下,运到旅顺作为重型野战炮使用。该炮在进攻俄军要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胜利让日军更加坚定了重炮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加紧研制攻坚用的重炮四五式榴弹炮,由大阪炮兵工厂第一制造所负责量产,到一九四二年底生产了八十一门。该炮主要用于野战攻坚,利用重型炮弹通过驱射弹道将固定阵地的要塞和攻势夷为平地。 该炮重达三十八吨,最大射程为十四公里,后堂采用断隔螺式炮栓机构,射速为每分钟一发,炮口出速四百米,每秒射击羊角为负二度到正六十五度,炮组成员为九人。四五是炮弹的重量 约为一百八十一公斤,采发射药包与弹头分离的分装式弹药。在当年,日军没有直接托运的载具,因此火炮要移动到发射阵地,只能拆解后在战场再组装。 由于重达三十八吨,四五式榴弹炮在运输时分解为炮架、炮身、摇架、可动滑轨等十部分零件,由专用牵引车运输。一门炮要移动需要十三辆牵引车、一百多头驼马。野战移动行军时只有时速八公里, 而且到达发射阵地后,组装火炮也是相当繁琐。在火炮发射准备中,火炮装填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吊臂将沉重的弹头提升到火炮后部导轨上的小车当中。装填时需将炮声调整至水平的角度,炮弹从火炮尾部装入炮膛,再装入发射 包,然后通过火炮侧面抚养手轮,调整火炮发射角度,照准目标。四五式榴弹炮首次作战是在一战期间的。一九一四年八月,日军在我国的青岛对德国发动了青岛战役,日军出动了四门四五式两百四十毫米榴弹炮, 成功压制了德军的炮台,但其中二门火炮发生了炸膛。九一八事变中,日军在东北秘密投入了二门四五十两百四十毫米榴弹炮,对我国军民进行了炮击,对我国军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陆军利用四五式两百四十毫米榴弹炮等武器大举进攻香港,并最终将其占领。太平洋战争初期,该炮还参加了菲律宾战役。日军从本 土运来八门两百四十毫米炮,在第八单要在进攻中发挥了巨大破坏威力。硫磺岛战役中,日军用四五城市两百四十毫米的弹炮攻击进攻的美军,曾经一炮将一辆美军谢尔曼坦克炸然一箭。 菲律宾战役结束后,日军将四五师运送到中国东北的虎头要塞。然而在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之后,这些重炮并未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大部分都被苏联红军缴获。 日本战败后,这些重炮一部分被销毁,一部分进了博物馆。作为一款一战前研发的重炮, 二战时该炮的性能指标已经全面落后,重量过大,机动性差,装填时间慢,已经没有多少发挥空间了,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