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313获赞25.1万


这两天,一篇名为重庆这八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引发了全网关注。因为啊,这里面有个学术天才,他不仅获得过威瑞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 还发表了 s c i 一区期刊论文五篇, s c i 二区期刊论文九篇,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项。 此外啊,他还担任两学期助教,累计工作时长六十小时,学业帮扶志愿服务时长累计二十四小时。你的大学,我的大学好像不一样啊!不是,这也太牛了, 我写毕业论文这都憋了半个学期,他四年写了十四篇,而且还是 sci 论文啊! sci 论文现在都这么容易了吗?有网友给他算了一下,这相当于每天写八百字,连续写三年才能凑够十四篇的数据量。这还不算他 实验的时间。在这期间啊,他还得抽空去当助教,做志愿者,参加全国化学实验大赛,搞发明创造。这时间管理能力,我都怀疑他是不是也有哈利波特赫敏的那个时间转换器了。 非万不说啊,就算他真的是时间管理大师,可论文的通讯作者通常是由导师担任,想要有署名有多难,经历过的都知道,他是怎么数了十四篇呢?于是,问号和惊叹号齐飞的网友们也第一时间去研究了一下,刘某桥到底是如何做到如此创举的。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在他的多篇论文的作者列表里,都出现了重大教授刘某华的名字,甚至其中最早的一项发明专利申请时间为二零一六年。作为零零后的刘某乔,当时还在读初中。五月八号晚,重庆大学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 九号上午,重庆大学纪检监察部门回复称,正在调查中,待后续核查结束,将对各方关注的问题进行统一正式的回复。目前具体情况暂时不便透露, 那我们就静待一个结果,也希望重庆大学能够好好的查,仔细的查。因为学术诚信,他是科研的根基,网友的热切关注,也正是公众对学术诚信和社会公平的深切期待。 大家并不仅是简单的质疑刘某桥个人的开挂履历,而是透过这一不合常理的怪相,审视学术圈最近越查越有的学术不端、近亲繁殖、学术功利化等等问题。 科研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非制造数据泡沫。如果某些学术大拿手握署名拳就能为所欲为,那唯有以刮骨撩毒的勇气,格固顶薪的决心,重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让科研和教学都回归知识创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