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426获赞1099

传道书我们继续学习圣经中被称为智慧文学的三本书,真言、传道书和约博记。这三本书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首先拜访了一位智慧的年轻老师真言, 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智慧,因为他是神的属性之一,渗透在万物之中。他很乐观的告诉说,如果我们运用智慧,就一定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但是接下来我们遇到了传道书,他更像是一位犀利的中年评论家,他反驳说,你以为运用智慧就一定能成功吗?最好再想一想,因为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这个词在书卷里频繁出现。 想要理解这卷书,先要知道书里有两个声音在说话。第一个声音来自于传道者,也就是我们说的那位 批评家,也是这卷书的主要说话者。不过把他带到我们面前的是第二个声音,他来自于这卷书的作者,他收集了批评家的话,并在结尾总结全书,得出最终的结论。 为什么作者想听取批评家的观点呢?因为他想颠覆读者的世界观,他要让这位批评家探讨三个让人极度不安的话题,都跟这个世界有关。先提醒一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让你非常紧张。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时间的流逝。批评家这样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帝却永远长存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时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在浩瀚的宇宙中,你我的存在不过是转瞬即逝,星辰诞生又消亡,星云又形成新的星辰,他们又围绕着新的恒星运行,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不停的转换变动,最终燃烧殆尽。 在宇宙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全部生命不过是一瞬间。这引到了批评家提出的第二个观点,也同样令人不安,那就是人终有一死, 是人遭遇的兽,也遭遇一人。或恶人,愚昧人或聪明人。向神献祭的人,或不信神的人,最终都将归于尘土。 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这卷书太压抑了,别急。 批评家还有最后一个观点,就是人生无常。 真言里描述的人生并不无常,而是有规可循的行义就有好报,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联系。然而事实上,生活并不总是如此。批评家在人生系统里发现了一个小漏洞,他称之为机会。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 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批评家认为,没有一件事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控的。人生充满了位置,如果我想要掌控人生,那你注定要失败。 批评家用一个贯穿全书的比喻整合了上述的三个观点,一切都是 have。 这句话在书里出现了将近四十次, 是西伯来语,意思是烟雾蒸汽。人生就像一缕烟雾,美丽又神秘。他原本是这个样子,但是一转眼就变了个模样。 他看似触手可及,但当你伸手去抓时,他立刻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了。如果你被困在一团浓雾里,你根本无法看清眼前的一切。 有些译文让 however 这个词失去了原本的寓意,他常常被誉为无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这卷书,会发现,批评家并不是在说人生没有意义,他更像在说,人生像烟雾一样,让人无法琢磨透彻。人生让人困惑茫然,无人把握。那我们 该如何面对人生呢?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批评家首先肯定了真言中的观点,他说,我们应当寻求智慧,带着对神的敬畏生活。真的吗?他刚才还说,那不能保证人生的成功, 但他知道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此外,他多次强调,既然无法把握和掌控生活,就不要试图去控制,要学会接受现状。因为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对现在的态度。 所以,批评家说,不要忧虑,要享受和朋友的惬意交流,享受洒在脸上的阳光,享受和所爱之人共进的美餐, 就是要享受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没错,无论好事坏事都要享受,因为他们都是从神而来的丰盛礼物。这就是传道书的 惊人智慧。批评家的话听上去很刺耳,甚至会引发我们心中黑暗的那一面。是的,这正是作者在书卷末尾发言的原因。他不想让我们失去盼望,而是希望我们学会谦卑,即使无法一下子弄明白,也仍然愿意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 知道终有一天,神将清除我们眼前的迷雾,审问我们的所作所为。作者告诉我们,敬畏神,谨守他的界名,是人当剑的本分。 以上就是传导书的内容,圣经智慧文学中最后一个声音来自于约伯记,他将在我们寻求智慧的旅途中,带给我们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