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人,孟曰取义。孔子最提倡的是五个字仁、义。礼、钟、树。做人做事呢,要以仁义为本。有个词叫仁人志士。这个仁人说的就是有仁德的人,仁爱的人。 智呢,说的是有志于道,有志于学。这个事呢,原来指的是关节,后来指的就是读书人。 每朝每代对这个事的解释方法不太一样。孔子提倡做一个置事人,人就是有志于学,有志于道且仁爱的人。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一个爱学习且道德高尚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呢,那就已经很好了。 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义,仁义的义。这里边有一典故,就是孟子去拜见梁慧王,然后梁慧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带来了对于我们国家有利的事?然后孟子就说您为什么 要说利呢?您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如果是国王只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大富呢?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想扩大自己的封地。世人和平民呢? 孟子所说的时期就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世人就是大富以下,平民以上这个阶层。如果世人和平民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如果是这样呢?就会造成利益的增多。那如果是这样,那就危险了。 平民都想成为世人,世人都想成为大富大富呢,如果无限追求权利和利益,那就得篡权了。所以说这样对国家他是不利的。 然后孟子就说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追求利益他是没有错,但是把仁义放在利益之前,这个才是做人、做事、治国最终得利之所在。讲仁义就是最长久 的利益。孟子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呢?那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这个就是生意我所遇也,意义我所遇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个就是孔曰成人。孟曰取义。
粉丝4770获赞2.2万


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来自初三课本当中一篇文言文逾我所欲言。这篇文言文里面,先秦时期的孟子说,逾我所欲言,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奸,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奸。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是指呢,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近义词是以身报国,舍身求法。反义词呢,像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举个例子,比如 唐僧说,悟空,你尽管捅死我吧,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 再造个句子,君子最重名节,舍身取义,杀身成人,在所不惜。英语表达呢,是这样, lead on was life for justice。 英语再延伸一下就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将会永久影响你的人生。 sometimes, it's the smallest decision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舍身取义,以身报国这个成语就讲到这里。


读过文天祥绝命词的朋友都知道,有句话说,孔曰成人,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人志。意思是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人,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极点,仁德自然也就到了极致。 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两面旗帜,民间称之为孔孟之道。其实孟子比孔子晚生了一百七十九年,孔子生于春秋时代,而孟子生于战国时代。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公认的有两个最重要的贡献,第一个是弘扬孔子学说,在孟子一书中,他极力推崇孔子, 说孔子是声名未有,意思是说从未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称赞。第二个呢, 是在全面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孟子把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人政学说和王道理想,被日后两千多年中国历代的开明的政治家所吸取, 并以此作为关注民生和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依据。孟子道德修养论的理想人格曾经激励过无数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从中产生了许多的 仁人志士。孟子的心性天命学说被宋代理学家吸取,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心儒学。 像于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都出自于孟子。 孟子所处的年代与我们现在有类似之处。当时的社会也是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众多学说兴起, 形成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之态。孟子在当时提出了性善论这样的观点,他提出要正人心,吸邪说,放瑶词句,笔 行大义,就是说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批薄、夸张错误的言论,抵制那些偏颇的行为。这在当时呢,是非常难得的, 他的思想和主张也得到了社会主流的认可。到元朝时,孟子被追封为雅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