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62.3万获赞506.4万

一九六九年,十九岁的宁波女知青黄丽萍下乡来到北大荒。十年后,他放弃了返程的机会,安心当一个农村妇女,可是没有人知道,他竟然是一位将军的女儿。 黄丽萍来到北大荒时只有十九岁,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刚刚一到达就被北方的寒冷干燥给吓住了,还没等他适应恶劣的环境,就要跟着之前来的知青一起垦荒种田。 在这块黑土地上,这群青年挥洒青春和汗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刚刚来到时的兴奋已经消失不见,而同来的人都开始想办法返程,却因为没有返程的名额而闷闷不乐。可是让黄丽萍担 心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己时好时坏的身体。自幼身体瘦弱的他干不惯重活,经常因为身体吃不消而生病。黄丽萍说话和气,心灵手巧,十里八村的姑娘都喜欢找他请教如何织毛衣。 在一次闲聊当中,有个当地的大嫂建议给他在当地找一个人家说这样你就有人依靠了,生病了也有人照顾。 黄丽萍起初也没在意,后来对方介绍的这个小伙子时不时来看望黄丽萍,和他聊聊天,帮他干干农活。 黄丽萍看到小伙子踏实体贴,也就慢慢的心动了。这个小伙子也不是当地人,是一九六零年来到北大荒才在此扎根的。小伙子 父母之前都是干部,来这里之前他也曾经读过书,所以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寒冬腊月,黄丽萍不适应东北的严寒,接连感冒,小伙子就从家里攒下鸡蛋,每天煮好后走了几公里给他送过来, 这让身处异乡的黄丽萍感到了极大的温暖。后来两个人结婚,黄丽萍考虑到对方家境不好,父亲去世,母亲又体弱多病,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妹,便没有索要任何的结婚礼物,简简单单领了结婚证就算成家了。 黄丽萍身体不好,可是为人勤快,一进门就忙里忙外,并在床上的婆婆对她的到来心存感激,拉着黄丽萍的手心疼的直掉眼泪,这也让黄丽 平更加的感动。婚后,黄丽萍没有回过一次宁波老家,一直到一九七三年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手里也慢慢有了点积蓄,黄丽萍才和丈夫第一次回了老家。 就是到这个时候,黄丽萍的丈夫才知道自己的妻子竟然是赫赫有名的黄思深将军的女儿。 而黄思深夫妇看到一去不回的女儿拖家带口回来,两个人并没有责怪女儿,只是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当父母得知他生活窘迫之后,就时常寄些钱给他,这让黄丽萍他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九七八年,国家出台了知青返程的政策,身边一同下乡的知识青年开始义步 波波返程,很多人不惜离婚或者假离婚,也有人一言不发,直接丢下孩子和配偶就离开了。此时的黄丽萍也收到了家人的来信,说他的父亲黄思深将军又出来工作了, 黄丽萍本可以写信给父亲,让他帮忙返程,宁波的条件可比北大荒好的太多,而且气候宜人,利于养病,但是黄丽萍却选择留了下来,成为当时北大荒八十多万知青中留下来的两万多人中的一个。 她和丈夫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在多年相处中,他和丈夫一家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舍不得离开这个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家,他心里也不愿意去麻烦父 父亲。黄思深是一九三一年参军的老革命,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战斗,他早就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身为手掌的他从来没有为家人走过后门。 黄丽萍姐弟几个在下乡时也都是被分配到了边缘的农村。如今父亲一定是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儿女而向组织提出非分的要求。黄丽萍不想为难父亲, 他曾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城探望父亲。父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其他符合回城政策的兄妹陆续回到家里,也是和父亲一起挤在一处小房子里。黄丽萍一家只住了两天就返回了北大荒,他越发觉得北大 荒的广阔天地才是自己的家。黄丽萍说,在父亲眼里,住在哪里不要紧,只要活得磊落坦荡,能自食其力,就是为国家做出贡献。 黄丽萍和丈夫返回北大荒后,就下定决心留下来,坚守在他们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地方。 多年后,北大荒早已经变模样,成了人人称赞的北大仓。如今的黄丽萍也已经七十多岁,说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话,依然扎着俏皮的麻花辫,继续在北大仓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 在谈及当初的决定时,黄丽平依旧不后悔。他说,不光是他,他的几个兄弟姐妹当中,除了一个弟弟当上了医生,大多数也都 都是工人或者农民,过着同样平淡的生活。黄丽萍说,父亲为了新中国奋斗一生,我们姐弟虽然没有成为了不起的人,但是也没有成为父亲的拖累,没有让父亲丧失原则。 点赞关注,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人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