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最少一半以上的面试机会流失在了封面设计体验汇报时,一个糟糕的封面也会给参会者极差的第一印象。对于设计能力很强的设计师,封面自然信守年来。比如将自己的个人形象用插画或建模的形式体现,放置在画面上,敲上文案即可。 但大部分设计师的工作用不上什么技能,自然面对空白的画板显得很是茫然。封面设计务必记录两个成语,凸显能力,扬长避短。 当你没有很强的视觉产出能力时,就只记住后面的扬长避短即可。以作品级封面为例,当作品级三个字放置在画面上,我们的大脑仿佛一瞬间停止了转动,原因是你没有给大脑转动的空间。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先去想这个画面上除了作品级三个字还能有什么 信息。这个时候,大脑就像打通了人读二脉,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国际化元素。当然,阑尾审是我的设计 id。 继续逼大脑走出舒适圈, 再想想还有什么相关信息可以在此一面出现?这个过程并不舒适,但等你让大脑不再沉溺于舒适圈,就会想到更多跳脱于基本逻辑之外的内容。好,这些内容已经够了,接下来跟我画个正方形,想办法把这些内容整齐的塞进这个正方形里面。 放开你的手脚,刚开始过大的自豪可会让你心里缺少安全感,就像你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讲话一样。但习惯了,你会领悟到一个道理, 对比是产生美感的基础,美感的基础达成以后,第二个道理就很难自我领悟了,即图形是提高画面精致感的核心,就像 ui 界面 图标的出现会让朴素的画面更有质感。图形要符合该画面的风格,走向排版中常见的图形,比如表情包、星星 logo、 进度条图标,或者经过设计的字体,再或填充版式所需的随机不规则图形等。 将这些元素挑选几个放进刚才的画面中,就显得更加精致。主体精致起来,背景就可以点到为止。如果你的技法能力太过局限,这种弥散式的渐变色也无从下手的话,也不必有太大压力。 随便找一组自己的作品,调整不透明度也是一种最基础的背景。了解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方形画面中尝试不同的布局形式,比如用滑动解锁的图案来呼应 ui 设计的智能。高纯度的连臂英文字体,凸显画面的年轻潮流。当你将这个方法用的 吸一手以后,可以试着打破一些居中构图的规则。但这个神秘的方盒子仍旧存在,甚至把文字树状排列也变得完全没有问题。这种塑形结构搭配饱和度略低的流体渐变,会有一些复古的味道。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体会到了排版的乐趣,早已跃跃欲试着想逃离这个神秘的方盒子。其实这个方盒子可以不一定是正方形,在十六比九的画板中,我们也可以画一个十六比九的方盒子,同样将信息整齐的塞满, 不同的图案装饰会传递出完全不同的视觉风格。电池条加金属星加黑色背景色融合在一起,就有了一些酸性。迷幻艺术既然选择了这个路线,背景也可以不稳定一些,甚至有些扭曲,进一步烘托整体氛围。如果你的作品极多是游戏项目, 封面也需要有趣味化的感受,徽章加贴纸加表情加彩带,再搭配高饱和度的撞色处理,多重轻松。趣味化元素的融合,让这个版面跟上面的迷幻艺术又显得完全不同。 品牌设计师的封面就比较冷酷了,将个人品牌 logo 作为主体元素,不规则的划痕就像满是破洞的牛仔裤。我的性格就是这么特立独行, 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去变化,在冷酷与可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品牌设计师的思路用在 ui 设计的封面上,或许也是一种同质化的跳脱,但我们同样需要增加一些 ui 元素。将硬盘里的作品文件直接截屏, 传递职业属性的同时,就想在告诉面试官,我的时间很珍贵。设计能力不多解释,见面详聊。越是高级的设计 岗位,对于封面的设计就越是简介之观,因为这种级别的设计师已经不需要封面来证明自己,甚至于到了金字塔的顶端,设计师的一个签名就足以说明一切。但我们需要循序渐进,从方盒子做起 设计真的很有趣,但是大脑走出思维舒适圈的过程真的很艰难。我的签名也早已写好,虽然现在他仍然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