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86获赞759


很多人磊氏都做过这种拯救者,所以呢,他们很愿意救度众生。 嗯,你看这里怎么怎么说的。你的一生叹息,会让期待你解救的人希望扑灭你的眼泪,成了他们眼泪。你若病了,会延误他们的痊愈,这个病不是身体疾病,就你的心没有恢复清净。你的恐惧证明了他们的恐惧是天经地义, 你的责任很大。你不是想救众生吗?自渡,拯救者们,意义重大。 拯救者们,我们找到了真路了。自渡,渡他自信,自渡,是不是?嗯,所以还是那句话,承认一切完美,能对峙我的每一声叹息, 能对峙我的每一滴悲伤的眼泪,能对峙我对死亡的恐惧。一切恐惧 能对峙我心中分裂感的每一个发动。因此,我要用这种眼光去教人 会到自己的内在来化解自己心中的醉酒句。

或许很多试图去拯救别人的人,他们真正想拯救的是自己。拯救型人格和创伤型人格是一对深度绑定的 cp。 创伤型通过眼泪、示弱以及暴露过去的伤口来捕获拯救型,从而获得在原生家庭中不可能得到的疗愈。 他们心安理得的成为感情中表面的弱者,享受着类似于父母的管教感和控制感,允许自己退行成躲在父母身后的小孩,顺理成章的把自己的人生责任交付出去, 他们做不了任何决定,也就不用承担任何可能的风险。而看似占据主导地位的拯救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想要拯救对方,不求回报的治愈对方,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创伤。曾经身处家庭权力的最底层,所以格外迷 翻身掌权、支配伴侣的爽感曾经被忽视,长期找不到存在感,所以通过伴侣的依赖和肯定来实现自己被看见。某种程度上来说,拯救型人格是创伤型人格的变形, 其中的关键不在于当事人是否经历过创伤,而是我们对待创伤的态度。甚至拯救型比创伤型其实更需要被拯救, 因为他们的价值实现没有其他的落脚点。他们学不会把目光投向自己,总是避免关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也总是牺牲自己的人生去成全对方,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看见自己才是那个实际上的弱者。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说过,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看不见,也就失去了自我拯救 可能性。而其中最吊柜的是,当拯救新人格自我说服说成年人的恋爱都是你情我愿的,彼此选择,只要承担相应的后果都有可能幸福的时候,他就忽略了两个点。 一方面,当他不停地向外释放拯救别人的信号,他所能吸引来的,除了真正需要被拯救的创伤型人格,还会有利用创伤来为自己谋利,在每一个暧昧对象面前平等哭泣的表演型人格。 这类人所享受的是他的付出,而不是他的拯救,那自然也就无法回报给他他想要的全身心的依赖和肯定,这会进一步的损伤拯救型的自我价值感。而另一方面,当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别人,这其实并不能缓解自我内在的匮乏。相反,由于一直期待 对方的肯定,再加上担心期待落空的不确定感,匮乏还会持续加深,从而演变成对对方病态的苛责和控制。这两个部分都有可能阻碍拯救型人格获得幸福。或许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上,拯救型和创伤型一听就是天作之合, 但心理学给到我们的启发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把人生还给自己之后,我们才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没有哪个模式可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追求。模式上的契合听起来好像更简单,他可以跳过彼此独立的那一步,直接靠创伤连接,让双方都回归到熟悉的原声模式里面。可这就意味着,我们会错过成长的契机,会错过许多其他的可能性,会错过人格独立之后才能触及到的爱情。并且在 这期间,我们还有可能会受到在原生家庭里就重复遭受的伤害,比如重复的被抛弃、被忽视、被指责,被不健康的爱着。 所以,无论是哪种人格,拯救型尝试着自我拯救,创伤型尝试着自我疗愈,我们才能自主选择,而不是被本能驱动,我们才能看见人生不一样的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