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31.5万获赞513.7万


最近济南城市发展集团抛售的一千三百多套房子成为了网上热点的话题啊。那么目前从官方获取的信息是,这些房产是因为一七年发展市场过于火热,那么开发商疯狂的抢地,所以为了不让土地价格过高,那么济南开始对土地实施的限价, 在土地价格达到最高限价后,开始进一家安置房啊。所以目前在售的房产应该就是当年无偿移交给国资委的资产。 当然啊,我认为这件事本身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因为都是卖房子嘛,凭什么只允许开发商销售,不允许国资委的衬托公司卖房呢? 既然走市场化道路,那么就应该一视同仁啊。但是现在太多的人都把事业局限在房价是否会因此下跌的这个话题上。呃,但老萨认为啊,我们更应该关注以下几点内容,或许更 能明白市场的趋势是如何。那么第一点啊,当年安置房的土地成本是计算在商品房投影面积下的房产,那也就是说,当年的购房者支付了安置房的土地成本,即使当年有限价,那么也是国资委占了开发商的便宜,挖了一块原来属于开发商的利润。 第二点,当年的无偿也叫视作为销售,也就是说国资位没有支付购房款的同时,开发商还承担了因此产生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相关的成本, 而这些毫无疑问都最终转嫁至当年的购房者身上。第三点,安置房的原来的用意是为了平易房价,那么现在抛售对于济南的房价一直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对市场的信心的修复会有多大的提升?人需要时间来持续观察。第四点,安置房的原计划 用于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房的规划,那么现在出售获得的资金是否将计入地方专项基金,继续用于基础民生住房保障建设,造福百姓?第五点,济南的承托公司当年是无偿获得的安置房, 那么此次对外销售应该是属于二手房,一七年至今已经超过了五年满五,但是否是唯一住宅不得而知。相应的税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税金是多少?如果是公司持有,那么所需交纳百分之二十五的企业所得税,那么对于这些安置房的低成本,这个金额其实并不小。 第六点,这些安置房原来都是用于安置低收入的,无防护,但为什么最后却变成了闲置资产,需要向市场来进行抛售?从建成交付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进行有效的分配出税给符合购房资格的保障群体?现在的市 销售行为已经改变了安置房原定的购房对象,游戏规则改变过程中是否能得到有效的监管?第七点,也是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就是国有企业利用政策优势,低成本的从开发商获取的房屋资产,最终却拿到市场上与民营企业开展不对等的价格竞争, 目前所出售的只是极小部分,而如果未来全部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流向市场,那么浙江对于民营房企的新建商品房,甚至百姓手中二手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持续的关注。 当然,我认为只要取之有名,用之于民,出售后的收入还是用于城市住房保障建设,造福百姓,那么济南城市发展极强的销售行为无可厚非。在我看来,这个时点卖出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或许这只是一次试水后, 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城头公司,更多的房产进入流通市场,带动国内楼市的正常发展。


别人转型是转型,一亚通转型呢,像是科幻片、卫星都有了,盈利还在迷路呢?穿透迷雾,发现真金,这里是风口财报,我是带你拆公司的要文,今天咱们来拆名声大、风险更大的供应链第一股,一亚通。 最近,一亚通与子公司汕尾一亚通因为合同纠纷,被汕尾国资旗下的汕尾投控,起诉是按金额高达八点八二亿元。可别小看这八点八亿,如果一亚通败诉,这八点八亿能剥公司一层皮。 八点八亿是二零二四年前三季度现金流的四点六倍,要真是输了,可以说让现金流雪上加霜,可偏偏还有人不顾风险,冲着供应链老大哥的招牌赌立空出境。 殊不知,这块招牌已经快被转型折腾没了,而且还没见着回报。当初顺丰、京东等物流巨头切入供应链赛道,让一样 大通传统的电子代销模式受到挤压,倒逼公司开始转型。之后又趁着一些行业大热,先后切入光伏、储能、半导体等赛道,二零二四年十一月还发射了卫星,说是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供应链网络,又炒了一波科技转型的热度。 借着概念,公司的股价的确有所反弹,但浪高一尺,价矮三分,这几个赛道,哪个不需要烧钱,哪个又没经历过波动呢?原本公司只是传统业务萎缩加转型阵痛,后来又加上资本投机的损失,新业务毛利率不足,导致盈利能力失衡。 这几年公司的收入见长,负债情况也还算平稳,但是成本增加,导致毛利率越转型越低,已经跌破百分之五了。钱只出不进,攒不下,现金流也越来越差,收回主业。作为供应链企业,要让钱高效的赚起来,才能从中间赚到钱。 这两年呢,公司的融资成本极高,利息支出是净利润的十多倍,投资收益也越来越少,资金周转能力差同行一大截,如果真周转不来,还怎么做供应链呢?真诚不务正业了。 论名声,论资历,亚通在业内绝对是老大哥,但是看表现,公司新旧业务清黄不接,没见着收益,二级市场很难买账。你说真到了投资者做选择的时候,他是会看你的名气呢,还是会看你的财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