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99.5万获赞2038.3万






今日话题,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一名匿名网友给出的回复,作为两岁娃的妈妈,我来给大家总结几条公理。公理吗? 就是不需要证明,反正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第一公里,负责的爸妈会尽全力照顾孩子。第二公里,小娃永远不知满足,永远索要更多,从这两条公里就能推出来,父母越是努力对孩子好, 孩子就会索取更多,然后就会更累。不说远的,就说我们爷爷奶奶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的顶多是二十分的精力,二十分的能力不能保证孩子不挨饿,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受冻,甚至不能保证孩子活下来。 生十个死四个正常,钱包里没奶饿死了正常,稍微大一点感冒风寒死了正常,再大一点,门口水坑淹死了正常,大家都不当回事,孩子们多生几个总有命大活下来的。再往下, 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爸妈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四十分的精力了,四十分的能力,孩子基本不挨饿了, 也不太受动了,大人多看着点,生三四个可能都能活了。我爸家姐弟四个,我妈家兄妹三个都活下来了。至于教育啥的,随缘吧, 反正保证你们吃饱穿暖,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有学上你们就去上。哎呦,还能考大学,不错不错, 你考去吧,什么家庭辅导,什么课后班,有吗?等到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父母给我们六十分的精力,就已经开始感叹养儿不易了,为啥能吃饱了就要研究营养均衡, 能穿暖了就要研究美观大方。上学已经是标配,就要研究课后班、补习班,马路上车子开始多了,就不能放任孩子乱跑。别的孩子开始学英语了,那孩子你也去上?要高考了,全家一级战备 考不上,爸爸妈妈攒钱给你送出国。等我们孩子出生的这个年代,对于父母的要求已经快要高到天上去。曾看过一段特有意思的话, how to build mommy? 二零一七, make sure your children's academic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mental, spiritual, physical, nutritional and a social needs are met while being careful, not to over stimulate under stimulate improperly medicate helicopter only glect them in a screen free gimo free negative energy, free plastic free body positive socially conscious a gallitarian, but also authoritative nurturing, but fostering of independence gentle, but north overly permissive pasticide free two story multilingual home preferably in accaldi sac with the backyard and edenwu siblings based at least two year a part for proper development also don't forget the coconut oil to be a mom in literally every generation before ours feed them sometimes 翻译,在二零一七年如何当个好家长?你要确保你的孩子学术、情绪、心理、灵魂、身体、营养 和社交的需求都得以满足。同时你还要确保自己足够小心,不要过度操控孩子,也不要忽视他们,不要错误用药,不要变成直升机是家长,不要给他们看过多的电子屏幕, 不要给他们吃过度处理和转基因的食品,远离负能量,远离素化剂。对身体要有正面态度,对社交有足够的谨慎度,平等同时又要保持权威,给他们足够的滋养。同时要保持他们的独立、稳、 温和,但不要过度容让,最好在家里讲安种语言,最好住在 county sack, 有后院。 养二到三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手足关爱,并且孩子年龄间隔至少两岁,从而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别忘了使用椰子油。在我们之前的年代,如何当个好家长,别饿死仔。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之后爆笑不已,同时也觉得,嗯, so true。 在孩子没出生之前,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给孩子至少八十分的爱。结果孩子出生了,小家伙就理所当然的以为这八十分的爱是当然要有的, 而孩子永远不知满足。他并不知道父母为了给他这八十分已经付出了多少精力,他只觉得 我的需求没有完全满足,我要哭嗷嗷嗷嗷嗷。如果二十分的爱是把孩子扔一边随便哭,四十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想哄,但是太累了,拍两下完事。六十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尽量抱, 抱,不动了就放下拍拍。八十分的爱就是孩子哭了,要至少两个大人轮流抱着哄。但是孩子会觉得抱着哄不够。你要竖着抱,我要看世界。不光要抱, 你要走起来。在家里走不够呀,我要出门看花看草看天空,你抱我出去走,不许停呀,走起来不许停啊!爬楼梯!朕好喜欢爬楼梯的这个颠簸感啊,你怎么停了?嗷嗷嗷嗷嗷嗷嗷。你做深蹲啊, 上次你做了二百个,抱着我上上下下的好舒服,这次你怎么不深蹲了,我要你深蹲啊!嗷嗷嗷嗷嗷嗷,累不累?这能不累吗?这是独生子女才有的享受,孩子多了,谁也享受不着。上次 我逛超市,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人妈妈,他带了四个娃,老大老二大概是五岁和八岁,在下面推着购物车走。老三大概三岁吧, 坐在妈妈推的购物车的车子前面,购物车里面还放了个婴儿提篮,里面装了个几个月大的新生儿。在我看到这个家庭的期间, 新生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如果是觉得必须给孩子八十分的爱才对得起孩子的父母,新生儿哭了,妈妈必然要抱起 来哄,唱歌吹口哨,又拍又点,非要孩子脸上洋溢起幸福快乐的笑容,才算可以长出一口气放下。然而 这个带着四个孩子的妈妈,必须全程看着那三个大孩子,阻止他们狼奔使徒上蹿下跳,他哪有那个精力去管几个月的宝宝。对不起,你哭吧,反正你安全着,吃饱了换了尿布, 没病没在的,你不高兴,那你哭吧。再说吃饭的事,以前条件不好,孩子是怎么吃饭的?家里平时可能就是些玉米糊涂粥,条件好了,蒸个鸡蛋糕算过年。婴儿没牙, 那就喝粥吧,把菜叶子切吧切吧,煮粥里都算讲究的。现在呢,大米白面加上安种粗粮,南瓜、玉米芋头、小米黑米 换着吃,生怕孩子哪天吃腻。鸡蛋每天一个,换着花样研究,今天是不是可以打个虾丸,明天煮个西红柿鸡蛋面。哎呀,这周煮了两次西红柿鸡蛋面了,孩子是不是该吃腻了?那做鸡肉玉米粥吧。哎呀, 肌肉是不是抗生素多呀?牛肉要不动,那打牛肉丸辛辛苦苦咣当咣当坐了半天,孩子接回家尝一口,小嘴一撇,要吃面面。妈妈刚想瞪眼睛,一边外婆忍不住了,好好好,外婆给你做面面能不累吗? 你说说。再说说孩子哭闹的事。举个例子,我娃及爱一种化着狗狗的酸奶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就要直奔冰箱去拿一个 喝。假设某一天他回到家,忽然发现酸奶喝完了,妈妈没有及时补齐,小嘴一瘪,哇哇哭,怎么哄也哄不好怎么办?选项,哎,走, 跟妈妈去超市买酸奶去。选项 b, 宝宝,我知道你特别想买酸奶,但是现在家里没有了,我们吃苹果好不呀?你看这个苹果,他又圆又大。选项 c, 瞪眼睛,哭什么哭,一边去试吧。 作为一个想当个好家长的人,是不是感觉只能选 a 或者 b? 也就是说,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精力,总要拼尽全力地试图让孩子情绪稳定,同时又要给孩子很多的爱和安全感。然而,这个问题是我们 父辈祖辈从来不用考虑的。首先,他们没有冰箱,其次,他们冰箱里不会有每天必须喝的酸奶。再次,如果孩子要什么东西没有,要到滚递括号,果断选 c。 没有大巴掌抽,你就已经是真爱了。以上几个例子只是键微支柱,越是试图做好,家长 越是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就越累。因为你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你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满足那坨根本不知什么是满足的小混蛋,但是真的必要吗?我曾经看朋友转给我的一篇心理学研究文章说,现代社会有一撮人 非常不快乐,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可是就是不快乐。他们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不需要为了丈 担操心。他们的父母努力给他们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带着他们去博物馆,去旅游,给他们安排补习班。他们的父母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既有规矩,也有权威。这些人都觉得父母足够好,与父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他们接受了好的教育,找到了好的工作,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社交圈,又美好的原生家庭。 可是他们就是不快乐。这篇心理学文章把这些人的不快乐归结为父母太完美了。父母们太过小心翼翼的育儿,做到了自己能力极限内的最好。然而孩子因此对父母抱有了潜意识 亏欠情绪,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完美,才能达到父母内心的期许。虽然父母可能从未这样对孩子表达,这使得他们潜意识内害怕失败,也错过了在叛逆期内追寻自己内心的机会。同时, 由于父母太多的关注,这些孩子缺乏了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因为总有父母都抵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实话,心里是浓浓的,这都什么鬼?养孩子就是这样, 也许你做多了反而是错。每天给孩子一桌子饭菜选择,于是孩子就越来越挑食,孩子稍有哭闹就又爆又哄,于是他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立刻要求妈妈的关注。父母每天关注他的心里,于是他就失去了自己默默 一个人独处,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每天检查作业,于是他就觉得检查作业是爸妈的事。可是话也得反过来说,每天不给孩子好好做饭, 孩子就沉迷垃圾食品,薯条、可乐。孩子哭闹不抱不哄,孩子就失去了安全感和与父母的亲密连接。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 孩子遇到了霸凌,也不敢说。父母不检查作业,于是孩子破罐子破摔不写了。你到底做到哪一步才是对的?你应该做六十分还是七十分?对不起,没人知道这个完美的线在哪里。你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完美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做少了, 他就说他缺乏父母关爱,没安全感。你做多了,他就说父母给了他太多压力,让他没有机会追寻自我。我们一辈子等着孩子对我们说谢谢,而孩子一直等着我们对他说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