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2076获赞1.6万



投资不过山海关,国家多次提出振兴东北为何一直不成功?日前,辽大校长于淼杰的一段采访将东北经济的窘境再度推上风口浪尖。 在二零二三年长白山高峰论坛开幕前夕,于淼杰在采访中谈到对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的看法时表示,这句话对整个东北经济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此话一出,再次揭开了东北掩于深夏的弊病。 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为新中国实现工业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进入九十年代末,东北经济一蹶不振,以至于振兴东北口号喊了几十年,国家接连扶持,却一直未能成功。那么东北的问题究竟出在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视频一起了解下振兴东北接连失败缺乏的究竟是什么。东北通常指代的是东三省,也就是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座中国东北边缘的省份,总面积高达七十八点七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一亿。其东部是三江平原,南部辽河平原,中部则是松嫩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松花江等中药水系皆发源于此。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又是其天然屏障, 山水环绕的优越地形使得东三省被称为白山黑水之地,无论是农业种植条件还是资源开发都拥有着绝对优势。天赋异禀的东北,在建国初期乃至更早时期确实风光无限,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全国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五六十年代,我国物资极度匮乏, 然而丹是辽宁省在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八年三十多年间,边向全国输出了六千一百一十三万吨生铁、九百四十九万吨钢材、五千五百零八万吨水泥。黑龙江 江省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七年,向外调出了三点零六亿吨煤炭、七点二五亿吨原油,以及两千三百九十八万千瓦发电设备等以上全部资源,撑起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工业发展。然而在一九七八年之后, 一直持续向外输出的东北发展出现疲态,加上东北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巨大冲击,经济开始呈直线下跌,但东北在中国的地位始终举足轻重, 于是改变东北落后企业迫在眉睫。只不过东北传统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诟病太多,工业转型稍加刺激, 反而引发了一场至今都令东北人民心有余悸的下岗潮。几年间,百万工人集体失业,数千万人民朝不保夕,东北人口开始大量南下求生。但这场巨大浩劫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江浙沪、广东一带, 最终在人才劳动力迅速流失下,东北大部分企业失去活力,此次东北改革也因此以失败告终。二零零四年振兴东北被正式提出,并计划在国家资源倾斜扶持下进行资源性改革,希望将手中这张资源牌打出王炸的效果。然而结果却依然不理想, 毕竟东北资源也非常有限,加上之前人才流失过于严重,导致即便国家进行大力腐蚀,最终竟起到了反效果。从最近几年抚顺、鹤岗等城市几千块钱的房价就能够看出,这便是资源型城市的结局。 后来在二零一八年和二零一九年,振兴东北口号被再次打响。二零一八年将侧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准备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国家粮仓,让其重拾饭碗。二零一九年在前一年扶持农业的基础上,继续 据深化改革,实现全面振兴。然而,在国家做好充足准备,正打算迎接东北蓬勃发展新时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一切。二零二二年,黑龙江 gdp 仅有一万五千九百零一元,吉林一万三千零七十亿,排名仅在全国第二十五和二十六名, 排不及新疆、内蒙古。辽宁虽然排在两省之前,但也只拿出了两万八千九百七十五亿元的 gdp, 排在全国第十七位。近十年里,东三省人口外流高达一千一百万,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长沙的常住人口。自九十年代开始振兴东北,喊了二十多年, 国家推出的相关政策一个接一个,为何却频频失败?东北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辽大校长于淼杰在论坛上指出,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对东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伤害 不可估量,很多想要前往东北的投资企业者也因为这句话的存在望而却步,短短七个字,反而成为环绕东北挥之不去的梦魇。于校长表示,企业之所以不敢来东北投资,关键还是在于成本过高。东北地区人工劳动力比很多东部沿海城市便宜很多,又靠近资源产地, 巴里说应该成本更低才对,为何事实却恰恰相反呢?其实,这其中的高成本更多地体现在过高的交易市场上, 很多企业觉得办事效率太低,也就是说这里官本位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才是上级应有的办事态度。 而失信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最为致命的。因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至关重要。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对于东北来说 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东北地区距离日韩等东亚沿海国家非常近,如何借助这一优势打通东北陆海通道,成为中俄盟以及日韩相互联系的重要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 将成为这一计划的重要突破口。今年,辽宁将以中欧巴列为重要载体,通过海铁淋浴的方式加快东北海陆大通道的建设,并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中国对外开发寻找新窗口,从而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发展,未来东北发展将势不可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