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静待沉淀,看见成长 今晚的亲子共读,像一场意外的“教育启示录”,让我对孩子的学习节奏与成长变化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睡前11点多,本以为完成了白天的英语绘本阅读和听音自己动画片的任务,便催着牛牛入睡,却忘了这本《小羊上山》系列第三本《不高兴的毛毛虫》的共读。牛牛一句“妈妈,还想要上山吗?”瞬间点醒了我。拿起书读起来时,两个惊喜的变化让我心头一暖。 第一个惊喜,是孩子对内容的“沉淀效果”。前几天每天读一遍,昨晚中断了一天,今晚再读时,牛牛对内容的熟悉度远超预期。这让我想起以往的经历:从牛牛小班到现在中班,亲子共读时他常是“背读”状态——对内容熟记于心后,能流畅复述甚至背诵,但手的点读速度总与嘴部节奏脱节,要么嘴快手慢,要么手赶在嘴前,看似熟练,实则更多是依赖记忆。读《小羊上山》前两本时,这种情况也一直存在。可今晚不同,牛牛读得格外慢,没有了以往“背读”的流畅,反而像“切豆腐块”般,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崩。我清楚地意识到,他不再是依赖记忆复述,而是真的在盯着字、认着字,在一个个识别字形、理解字义,这种“慢”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识字过程。 第二个惊喜,是白天知识的“自主消化”。这种“沉淀效应”在白天的英语学习中也同步显现。上午教牛牛“put on”和“take off”时,他反复混淆,我急着让他快速掌握,却适得其反。没想到傍晚我忙的时候,竟听到他拿着衣服自言自语地比划,嘴里念叨着“take on”“put off”——即便表述仍有偏差,却能看出他在主动回顾、尝试运用。这让我深刻明白,孩子的学习有自己的节奏,大人的焦虑和催促反而会打乱这个过程,给予时间和空间,他自会默默吸收、慢慢内化。 今晚共读中,牛牛对“两”和“面”的混淆也格外有趣。他指着“两”字里的两个部件说“像两根面条”,把“两”认成“面”。虽然字形分辨还不准确,但他会主动观察汉字的形态并联想,这种主动思考的态度比“一次记对”更珍贵。看着他认真琢磨的样子,我由衷地开心,因为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学习能力的萌芽。 今晚的共读没有刻意追求“学会多少”,却让我读懂了孩子的成长逻辑:从依赖记忆的“背读”到逐字识别的“认读”,从即时吸收的“卡顿”到沉淀后的“运用”,成长从不是“填鸭式”的速成,而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