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18: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19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撮罗子的基本定义与别称 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撮罗昂库”(鄂伦春语)、“仙仁柱”,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森林游猎民族的传统圆锥形住所。其名称源于民族语言:“斜仁”意为“木杆”,“柱”意为“房”,合起来即“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赫哲语中“撮罗”指“尖”、“昂库”指“窝棚”,同样描述了其形态特征。 撮罗子的核心特征 撮罗子的设计与游猎生活需求高度适配,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1. 结构轻便易拆搭:以3-5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为支撑,斜立咬合形成圆锥形骨架,再用20根左右的木杆依次交叉搭接,整体呈伞状。这种结构无需复杂工具,单人即可快速搭建或拆除。 2. 覆盖物随季节调整:冬季气候严寒,用狍皮(鄂伦春族最常用的兽皮)覆盖,能有效阻挡寒风;夏季则换为桦树皮(大兴安岭盛产白桦林,原材料丰富),兼顾通风与防潮。部分时期也会使用草帘、苇帘等作为辅助覆盖物。 3. 功能分区简单实用:内部中央设火塘(用于取暖、烹饪),上方悬挂铁锅或桦皮容器;火塘周围分布“玛路”(尊贵铺位,供长辈或客人使用)、“奥路”(普通铺位,用兽皮铺设);顶端留有通风口,既保证生火时的空气流通,又能让光线透入。 撮罗子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撮罗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游猎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史·室韦传》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这是撮罗子最早的文字记录,说明当时的室韦人(鄂伦春族的先民之一)已开始用桦树皮搭建简易住所。随着鄂伦春族的发展,撮罗子逐渐演变为更具民族特色的居住形式: - 传统时期(1950年前):鄂伦春人长期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游猎,以狩猎、采集为生,撮罗子是其唯一的固定住所。由于频繁迁徙,撮罗子需随时搭建或拆除,成为游猎文化的核心载体。此时覆盖物多为狍皮、桦树皮,内部设施简陋(铺稻草、盖草编被子)。 - 定居转型期(1950年后):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国家推动鄂伦春族下山定居。1958年,政府为鄂伦春人建造土坯房,结束了“逐猎而居”的生活,撮罗子逐渐从日常住所转变为文化符号。此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鄂伦春人的住房从土坯房升级为砖瓦房、楼房,但撮罗子的制作技艺仍通过非遗传承保留下来。#非遗文化 #非遗手工 #鄂伦春撮罗子 #鄂伦春小调 #非遗文化传承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