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2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00:00 / 1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9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1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1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兴山)的一个平民家庭。汉元帝时,她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成为一名宫女。由于后宫女子众多,皇帝通常通过画师所绘的画像来选择宠幸的对象。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将她的画像画得平平无奇,致使她在宫中数年都未能得到皇帝的召见。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决定从宫女中挑选女子赐予呼韩邪单于,王昭君自请前往。在送行的宴会上,汉元帝见到王昭君美貌出众、气质高雅,十分后悔,但君无戏言,只能让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前往匈奴。 出塞途中,她拨动琴弦,奏起悲怆曲调,南飞大雁听之,竟忘却振翅,跌落尘埃,“落雁”之美名由此传开。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她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被封为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两个女儿。王昭君在匈奴生活多年,致力于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为为匈奴与汉朝带来了长达六十余年的和平。她教匈奴妇女织布缝衣,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为边疆的稳定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昭君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她的美貌、勇气和奉献精神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传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民族友好往来的象征。昭君墓“青冢”至今留存,其故事代代相传,也寄托着人们对她牺牲自我、远嫁塞外的敬意与追思。#原创视频 #创作者扶持计划 #古风 #王昭君 #昭君出塞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梦幻-AI2月前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王昭君王昭君简介与历史评价 身份:西汉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落雁”之姿与“和亲公主”身份名垂青史,汉匈和平的象征。 生平简介 王昭君(约前52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出身平民,因才貌双全被选入宫,但因拒绝贿赂画师毛延寿,被丑化画像而不得见元帝。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求亲,昭君主动请行,远嫁漠北,被封为“宁胡阏氏”。她促成汉匈和平近半世纪,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民族融合。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遵汉帝之命改嫁其子复株累单于,最终病逝于匈奴,葬于“青冢”。 历史评价 1. 贡献与影响 - 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三世无犬吠之警”,百姓安居乐业,促进了文化、经济交流。 - 文化符号:她的故事成为诗词、戏曲的经典题材,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体现后世对其命运与精神的复杂解读。 - 民族团结象征:其青冢至今为呼和浩特地标,被视为民族友好的象征。 2. 争议与矛盾 - 个人命运:昭君被迫远离故土,经历两次婚姻,承受文化冲突与思乡之苦,杜甫诗句道尽她的孤寂与哀怨。 - 政治工具:后世对“和亲”政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政治牺牲品,也有人赞其以柔克刚的智慧。 3. 精神传承 - 昭君的坚韧与奉献精神被后世铭记,其子女、后裔继续为汉匈和平努力,如女儿须卜居次入宫侍奉汉朝太后,延续友好关系。 总结:王昭君以一人之身维系了汉匈半个世纪的和平,她的故事既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命运悲剧,也彰显了超越民族界限的胸怀。她的形象从“怨女”升华为“和平使者”,成为中华文明中民族团结与智慧的永恒符号。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6月前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和亲匈奴”的事迹闻名。以下是关于她的详细介绍: 背景与生平 1. 出身与入宫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传说因拒绝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被丑化,未被皇帝宠幸。 2.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附汉朝,请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远嫁匈奴,被汉元帝赐予单于。 临行前,元帝见其美貌,心生悔意,但已无法挽回。后世传说“画工弃市”(处死毛延寿等画师)即源于此。 3. 匈奴生涯 嫁于呼韩邪单于后,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安定匈奴的王后”),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师。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匈奴“收继婚”习俗,复嫁其长子复株累单于,生两女。 4. 逝世与影响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约30年,促进了汉匈和平,边境维持数十年安定。她病逝后葬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青冢”。 历史贡献 汉匈和平的纽带 她的和亲结束了汉匈百年战争,双方开启互市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史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文化融合 她将中原的农耕技术、礼仪制度带入草原,匈奴的畜牧文化也传入中原,促进民族交融。 文化形象与争议 1. 文学与艺术中的王昭君 杜甫、王安石等诗人以她为题创作,赞颂其深明大义;元代马致远杂剧《汉宫秋》将其塑造成悲剧英雄。 成为“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象征,也被视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2. 争议与多面评价 正面视角:肯定她以个人命运换取和平的奉献精神。 批判视角:认为和亲是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妥协,女性成为政治工具。 现代解读:关注她作为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之争。 历史与传说的区别 -正史(如《汉书》《后汉书》)仅简略记载昭君和亲,未提“画师丑化”“元帝悔恨”等细节,这些情节多为后世文学演绎。 “青冢”是否为其真墓尚无定论,但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 总结 王昭君的一生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家国使命。她既是汉匈和平的推动者,也是历史语境下女性命运的缩影。她的故事超越史实,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牺牲、和平与民族交融的永恒符号。 #王昭君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