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三大主流思想:儒、释、道。儒家是入世做事的道德规范,其中心思想以五伦八德为框架,暗合易经五行八卦之数。以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以“忠、孝、节、义、信、悌、廉、耻”对应八卦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完全讲的是后天道的起用。而且以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而不悔的积极入世精神为事,在人间建功立业,以主导形而下之道用为主。 释即佛家,将此红尘世间看作梦幻泡影,以陈述出世法引导人们回归一切万有必定寂灭的道体为主导思想。因为其起手功夫是从心理疏导上开始,通过心理上的开悟,层层递进实现对生理和外境上的转变,因此在阐述大道原理时,多以出世法对众生加以引导和开示。 道家广义的道,包括形而上的道体和形而下的器用。通过道法的修行,揭示出能量在道体与器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互相变化的内在规律。所以无论是出世归于寂灭的道体,还是入世演化道在红尘世界中的妙用,通过打坐修炼后的开悟,皆可以园融无碍、体用自如。这也就是《道德经》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之一。 入世为事者将其视为处世哲学的指导,出世修炼的人将其视为修行功法的准则。其实这二者在对《道德经》的认知层面上是完全统一并不矛盾的。所以,道之原则本来就是通用于出世入世之间的。因为宇宙自身的能量运行规律本来就是统一的,并不以我们的认知将其分为形而上的道体和形而下的器用而改变。 儒释道三家,也只有道家在此方面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和谐,而显示出东方智慧之伟大。 大道之空空寂灭是我们毕竟的归宿,但红尘世间既然是道之演化,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又怎么可以弃之如鼻息呢?而且一个修行者,可以从其在红尘行道上看出他在修炼上对道的全面的领悟,无此红尘则无以证道,我们又岂可将此人间道场遗弃? 本章以车毂中间为空而起用,陶器中间为空而起用,房间以门窗为空而起用这三种世间可见之物为比喻,告诉了我们在世间行道上以有为体,以无为用的窍门。世间的事物,最怕的就是执相,即有者执有,无者执无,只要执相就是失道。因为道是空有一体、有无不二的,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所以你一旦因为在手上拿到一个有,而在心里产生一个有的概念,那就已经失道了;反之,你如果手上没有什么,就认为是真的没有,那也是失道。#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分享 #修炼身心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3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8
00:00 / 06: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