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澄明之心,对世间纷扰 人生道途,总会与形形色色之人不期而遇:有人惯于挑拨离间、拉帮结派,在是非中翻云覆雨;有人乐于借题发挥、妒火中烧,将恶意藏于言辞之内;有人笃信金钱至上,视利益为唯一圭臬。面对这些裹挟负能量的纷扰,与其深陷其中、自乱阵脚,不如以澄明之心为盾,从容之态为矛,于喧嚣中守住内心的秩序与底线。 面对挑拨与拉拢,贵在“不接招、不站队”。 此类人往往以制造对立、拉拢阵营为能事。若我们被其言语煽动,或急于选边表态,便正中其下怀,沦为纷争的棋子。鲁迅笔下的“看客”,许多本为局外人,却因盲从与围观,终成他人利用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清醒的独立判断,不卷入无谓的阵营对抗。当你能坚守理性,不接那根“矛盾的引线”,那些精心编织的是非之网,自会因无人响应而失却张力,你亦能在纷扰中护得一方心灵的静土。 面对嫉妒与借题发挥,妙在“不纠缠、自深耕”。 羡慕嫉妒恨的根源,常是见不得他人之光,欲以言语打压来寻求平衡。此时若费心辩解,反显局促,授人以柄;若因此陷入内耗或愤懑,更是得不偿失。昔年王羲之书法初显锋芒,便遭人诋毁其字“华而不实”。他未作半分辩解,只是闭门潜心,将全部心力付诸笔墨纸砚,终以“书圣”之尊,令所有非议如朝露般消散。应对此类人,最高明的策略莫过于无视杂音,专注提升自我。当你攀登至更高的山峦,山脚下的喧嚣自然微不可闻。 面对金钱至上者,重在“不认同、守本心”。 在他们构建的价值体系里,情义、原则、道德皆可为之让路。与这类人相处,无需试图扭转其观念,更不必为迎合而放弃自我坚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守清贫,护住的是那份“采菊东篱下”的精神气节。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的选择,但绝不容许自我的价值观被其同化——不因物质的攀比而自卑,不因利益的诱惑而动摇,始终明晰何为珍贵,何为不可逾越。当你内心自有丰沛的源泉,便不会渴饮那浮躁的沟渠之水。 归根结底,世间的种种负面人与事,皆是对我们心境的试炼。那些搅动风云者、心怀妒忌者、唯利是图者,看似在干扰我们的路途,实则是在叩问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要持守怎样的原则。 人生如舟,我自为舵。外界的风浪或许汹涌,但只要内心澄明如镜,方向坚定不移,便能于纷繁世相中,沉稳地驶向属于自己的辽阔远方。那些消耗心神的人与事,终将如过眼云烟,而我们内心守护的澄澈与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成长,才是生命中最坚实的收获。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妒火中烧 是怎样的心理表现 所谓的嫉妒,一般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对某种利益的(潜在)占有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一、进攻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二、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因为曾经“平起平坐”或“不如”,如今超过自己,于是产生抵触和对抗。三、发泄性。大多数嫉妒者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如言语上的冷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身体攻击等。四、伪装性。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者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嫉妒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关键在于你怎样处理。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他人学习并超越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我们应该将嫉妒的消极心理转化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以自己之优势胜过对方之劣势。但是,如果面对嫉妒导致的焦虑和敌意,觉得别人使自己难堪,由此而产生痛苦,甚至向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言行,就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人间悲剧。   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二:一、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嫉妒的 ;二、在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嫉妒,如果别人的价比重增加,较对象和自己不分上下或不如自己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别人的不满或嫉妒,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或认为对方之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即使是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是原来轻松无拘无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紧张及至冲突的事例很多很多。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