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3月前
总算把登四姑娘山二峰的视频剪完了,回看这三天两夜(6.27-6.29)的经历,想把这些热辣辣的心得记下来——毕竟是人生第一座雪山,遗憾里藏着太多值得念叨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其实有点"跑偏"。原本我和泽哥是冲着乌孙古道练手的,计划找个成熟线路拉练重装徒步,特意备了60+10L的大包,连周末反穿武功山的攻略都翻烂了。结果丁老师一句"要不直接去登雪山?",我们仨当场变卦——网上说四姑娘山大峰简单,想着"来都来了不能亏",干脆一步到位挑战二峰,把它当人生首雪的试炼场。现在想想,这临时起意的勇气里,其实早埋了点"想当然"的隐患。 行程紧得像赶场:26号晚飞成都,27号下午两点才到四姑娘山镇(海拔3200米),满打满算只有半天适应海拔的时间。28号早九点,我们从游客中心出发冲二峰大本营,16公里路程要爬升1200米(佳明手表诚不欺我)。当时脑子一热,觉得"身体素质好不怕",非要背着十几公斤的70L大包上山——别人轻装都嫌累,我偏想着"现在多练点,以后冲更高的山才稳"。 结果刚出发心率就飙到160,走起来全程高心率,歇脚时才降到100左右。到了大本营,报应来得又快又猛:头重得像灌了铅,嘴唇直发紫,再加上山上风大没及时添衣,直接吹得发起烧来。高反+发烧双击,我当场就瘫倒在帐篷里,这状态一路黏着我到下山(海拔降了高反才缓,但发烧没好透)。 29号凌晨最煎熬。本就一直没睡着,拖着疲惫无力的身体跟着泽哥他们准备冲顶,我好几次撑着想跟着冲顶,可身体完全撑不住,大本营到山顶还有7km的距离+1000的爬升,思索很久,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越走越远,自己咬着牙做了下撤的决定。那种遗憾啊,现在想起来还心口发闷。 但"来都来了"四个字是刻在DNA里的!就算浑身不得劲,也得用脚步多踩踩这片雪山。从大本营回游客中心时,向导说骑马能省劲,可一想到登山向导费已经花了两千多,冲顶还黄了,骑马还要七百多——我的血汗钱哪能这么花!果断放弃骑马,硬撑着徒步下山。风里走、坡上挪,虽然每步都累,但看着雪山、草甸在脚下铺开,倒也真切摸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温度。 第一次登雪山,带着没冲顶的遗憾下了山,但收获比遗憾更实在:知道了海拔适应不能急,重装得看场合,保暖比逞强重要。钱花了心疼,但踩过的路、受过的教训,都是下次出发的底气。 遗憾留着,下次牵手泽哥继续雪山见,一定带着登顶的照片回来!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