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1年前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19]。醒狮原名为瑞狮,起源于广东佛山,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20][21],兴盛于宋朝。后来,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8] 醒狮表演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相关史料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15]。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传统,逐渐融入南拳功架。清代,习武者则以“寓武于舞”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进一步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晚清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现象尤为普遍。[11] 南狮具有求吉辟邪功用,曾被称为“瑞狮”。明人王洪的《观灯赋》有“舞瑞狮于阶隅”之句,1893年《点石斋画报》记有“广帮瑞狮”,“瑞狮”还是清末官窑生菜会的“迎祥之景”之一。“瑞狮”在粤语中与“睡狮”谐音,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逐渐被置换为“醒狮”。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此后广东的醒狮团陆续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十周纪念”“救济工游艺会”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沿用。[11] 在19和20世纪之交,国人逐渐接受以“雄狮”或者“醒狮”作为中国的象征,“醒狮”也成为国人争取民族自强的象征,远播海内外。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3-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1]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民间艺术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 #舞狮表演 #尊重传统文化 梁姓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个朝代,以下为你介绍其主要来源及相关朝代: ### 嬴姓起源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 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氏。西周时期,伯益的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地,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后来,周平王又封非子的曾孙秦仲的小儿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此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 姬姓起源 - **东周时期**: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今甘肃陇西),其后代就以梁为姓,形成了梁氏的一支。 - **春秋时期**:同样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晋惠公姬夷吾之少子姬伯侨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他将自己的小儿子姬伯侨封在梁邑,其后裔遂以梁为姓。 ### 少数民族改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少少数民族如匈奴族、鲜卑族等,在汉化过程中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梁姓。比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将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