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1月前
#绿皮书 钢琴不只有白键—《绿皮书》 托尼和博士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互相成就互相影响,最后成为了两个很好的朋友。博士台上风光,台下十分孤独,而在托尼的影响下他开始慢慢迈开第一步,开始用手吃炸鸡,开始放肆的大笑。托尼呢也放下了种族歧视,扔下的垃圾也会捡起来,学会了给妻子写信,变得温柔。朋友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冲破隔阂,相互依靠,相互救赎,共度难关。 托尼圆滑,不拘小节,也会贪小便宜,像过着平凡生活的人的缩影。对他来说,只要不触及底线,只要钱给的够多,尊严根本不算什么,他生来就是白人,所以不能理解博士为什么在有些事情上很执拗;他也很酒脱,感觉没什么事儿是他解决不了的,他做事很随意,不会被什么条条框框束缚,但是在关键时刻总能解决麻烦。 博士是那种拘谨的人,他像是会天天思考“我也是人,为什么只是因为肤色不同而遭受这种待遇”的人,也因为他生活很富足,道德和思想境界也很高,所以他才会去思考这些而不是选择接受现状。他物质上是富有的,但精神上很孤独。他又有点过度理想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是有道德的,希望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公平的。 博士明明可以选择在美国北部拿着高额的薪水,过着舒心的生活,却坚持要去当时那种种族偏见及其严重的美国南部去演出,他明明知道那些白人请他去演出只是为了展现他们高雅情趣而非对他的尊重,那些请他去演出的人台下依旧放不下种族歧视,不让使用房间的卫生间,破旧狭小的更衣室,不允许在餐厅吃饭.. 他深知自己巡演的路上困难重重,但依旧选择去是因为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表现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在诸多困难情况下他都选择去捍卫自己的尊严,无声的反抗着。他选择勇敢的面对偏见,他用自己的方式去与种族歧视抗争,他的勇敢,无声胜有声。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 五、哲思递进:人性裂缝中的火光 这部电影的力量在于,它没有把黑人写成“完美受害者”,也没有把白人写成“彻底的恶”。 而是让两个人在旅途中逐渐剥开偏见的外壳: •托尼学会了尊重,不再用刻板印象看待黑人。 •唐·雪利学会了放下孤傲,接受友谊的伸手。 这种转变不是突兀的说教,而是旅途中一顿顿饭、一场场冲突、一段段音乐里渐渐生长出来的。 就像冬夜里的火光,微弱,却足以抵御寒冷。 ⸻ 六、对照与延展:绿皮书的隐喻 “绿皮书”本身就是讽刺: 黑人要靠一本书,才能知道哪里能活下去。 这不是指南,而是羞辱。 但电影却在这个隐喻里开出了另一层花: 真正的“绿皮书”,并不是印在纸上的地点名单,而是人类心底的善意。 当托尼的车灯照亮南方黑暗的公路,那一刻,他已经成为唐·雪利的“绿皮书”。 ⸻ 七、落点:给今天的启示 《绿皮书》不是过去,它是镜子。 在今天,我们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看到偏见:肤色的、阶层的、性别的、出身的。 偏见改变了外表,但灵魂的隔阂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 •偏见可能根深蒂固,但人与人的真诚,能一点点侵蚀它。 •尊严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底线。 •旅途的意义,不只是抵达,而是彼此在路途中,成了对方的绿皮书。 ⸻ 八、余韵:圣诞夜的温暖 影片的最后,圣诞夜,托尼一家正热闹地围坐在餐桌。 敲门声响起,唐·雪利出现在门口。 那个从未真正拥有归属感的黑人音乐家,终于在一个普通意大利裔家庭里,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座位。 他不再是孤独的“黑人天才”,而是一个朋友、一个家人。 那一刻,比任何演奏厅的掌声都要深沉。 ⸻ ✨ 金句总结: •“偏见让人筑墙,而友谊让人跨越。” •“真正的绿皮书,不在纸上,而在人心。” •“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有人愿意替你守护的。” ⸻#记录我的旅行日记 #绿皮 #绿皮书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48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6
00:00 / 1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