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1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2
爱尔肯3月前
山丹硖口古城:峡口关,也作硖口关,在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之南的焉支山下,形如蜂腰。峡谷的山,当地人称作帽葫芦山。长约5华里的山峡,最窄处不过百尺,谷底乱石滚滚,应是山洪冲击形成的泄洪河。古时,没有水流的情况下,过往商旅以河床为路,有水的时候只能沿河畔行路。如今,傍石崖的河畔之上,仍留有古驿道辙迹,峡谷最窄处仅容一辆牛车通过,古人用“车不并驾,骑不双辔”来形容。 峡口设关历史悠久。汉代称作“泽索谷”,有人推断为匈奴语,意义不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汉在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在今山丹境内置删丹(即山丹)、日勒二县,隶属张掖郡。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前85年),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归属张掖郡,并于泽索谷北十里处(今峡口古城)屯兵设防,移民屯田,都尉治所在此。《汉书•地理志》在张掖郡日勒城注中明确记载,泽索谷在山丹卫东南,“自姑臧(今武威)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所谓的“大岭”,即今天的焉支山。这是关于峡口地理位置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这险要的位置设关,无疑是扼守在“甘凉咽喉”上的锁钥。明代嘉靖年间的刑部郎中陈棐奉旨巡察河西兵防途经峡口,有感于地势险峻、两山对峙,题写了“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峡口的石崖上。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