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第42集 古诗文 苏轼 世间最暖兄弟情 说起兄弟之间的情谊,非苏轼兄弟莫属。 在北宋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中,苏轼兄弟的情谊犹如穿透乌云的暖阳,成为那段岁月里最动人的手足传奇。 眉山的青葱岁月,是这份情谊的起点。幼年时,兄弟二人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日日相伴于书斋。苏轼天性灵动跳脱,研讨经史时总爱迸发新奇见解,思维如奔马般畅快;苏辙则沉静内敛,习惯默默记下兄长的想法,待夜深人静时再与他深入探讨。他们一同追逐打闹,挑灯夜读,“与君世世为兄弟”的念头,早已悄悄在心底扎根。 1056年,兄弟俩随父亲苏洵离蜀赴京,踏上仕途征程。沿途的山川美景,二人一路吟诗唱和,用笔墨记录下所见的风景与心中的感悟。 次年,他们同登进士第,才华震动京城,连宋仁宗都欣喜感叹,称是为子孙寻得了两位栋梁之才。可命运的考验随即而来,母亲程氏病逝的噩耗传来,兄弟二人毫不犹豫辞官,扶柩归蜀守丧。三年守丧时光里,他们在眉山老宅陪伴母亲灵位,在悲痛中相互慰藉,这份亲情也愈发深厚坚定。 当他们再返朝堂时,王安石变法席卷朝廷内外,兄弟二人因直言反对新法弊端,不得不面对外放的命运。1071年,苏轼看不惯朝堂上无休止的党争,主动请辞离京,以通判之职前往杭州。赴任途中,他特意绕远路赶到陈州(周口)——那里有他最牵挂的弟弟。彼时苏辙正因公开批评新法,得罪了变法派,被贬为陈州州学教授,负责当地教育事务。兄弟俩在陈州客栈彻夜长谈,从眉山旧事聊到当下仕途的迷茫,离别时互赠诗句,约定无论相隔多远,都要常通书信。 到任后,千里距离并未冲淡他们之间的牵挂。苏轼看到西湖美景,便写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与苏辙分享;苏辙在陈州看到庄稼丰收、学子勤勉,也会把这些日常趣事细细告知苏轼。这样的书信往来持续了三年,后来两人的任职地屡屡变动,但那份藏在信里的牵挂,始终未减分毫。 1076年,苏轼为了照顾弟弟苏辙,请求调任密州知州,这样能与苏辙更近一些。在密州苏轼与苏辙已七年未见,思念愈发浓烈。中秋夜,他在密州官舍举杯望月,庭院里月光皎洁,弟弟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酒意渐浓时,他挥笔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是对团圆的期盼,更是对苏辙最真挚的祝福。这首词寄到苏辙手中后,他反复吟诵,读到“千里共婵娟…………
00:00 / 09: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0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