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中国文物回家之路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中国文物保护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斑驳的帛书、古朴的石柱、典雅的兽首,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正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全球47个国家的200余座博物馆中,收藏着约1700万件中国文物,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就拿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来说,这部现存最早的中国帛书,系统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念,学术价值极高。其部分卷册长期受到海外汉学界的细致研究。今年5月,第二卷《五行令》与第三卷《攻守战》的学术成果顺利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是近5年来第十二批通过学术合作渠道实现的重要文物研究成果共享。 十二生肖兽首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已有7尊兽首通过多种渠道回归祖国,这些独具艺术特色的文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公众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的浓厚兴趣。 在数字时代,文物保护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敦煌研究院与海外23个收藏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获取8375件10万余张高清数字资源。2024年5月发布的数字藏经洞项目,更是实现了敦煌文献数字资源的系统化整合,让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永久保存与活化利用。 法治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4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增设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条款,为文物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撑。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建立了多层次国际合作机制。 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余个汉学研究机构,对中国文物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以敦煌文献为例,海外收藏的47000余件文物与国内现存的26000余件文物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增进了我们对全球古代文明的理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文物保护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不仅让中华文明瑰宝光耀世界,更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让我们携手共进,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国宝回家 #文物保护 #中华文明 #文化交流#文物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