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26
老山雄鹰的绝唱 1986年10月14日的老山,晨雾还没散尽,屯兵洞里的鸡血酒冒着热气。22岁的罗卜基捏着鸡头,按照彝族习俗将其掷向地面,目光扫过鸡头朝向,又转向身边另外四名彝族战友——他们是军中闻名的"彝族五雄鹰"。作为第一突击队副队长,他刚由班长提干,胸前早已挂满弹夹和手榴弹,沉甸甸的分量压着即将打响的"兰剑-B"行动任务。 战地摄影师王红举着相机迎上来时,罗卜基笑着摆手:"别拍了,拍了我可能也看不到。"话音未落,快门已按下,定格下他腰缠弹药、眼神坚毅的模样,这成了他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13时35分,炮火撕裂寂静,罗卜基率五班如猛虎般突破敌前沿,亲手炸掉3个火力点,搜剿3个屯兵洞,亲手歼敌6人,还生擒了1名俘虏,战场捷报随着枪声不断传回。 回撤途中,越军的炮弹突然呼啸而至。生死瞬间,罗卜基没有躲避,猛地扑在俘虏身上——四块弹片穿透他的腰腹,鲜血瞬间浸透了藏青色军装。这位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彝族汉子,用身体践行了军人的担当,永远倒在了968高地的热土上。 22年后,王红带着那张照片辗转找到大凉山深处的英雄家。院子里,罗卜基的老父母早已等候多时,当相框递到手中,老父亲颤抖着重复:"我不要照片,我要儿子",老母亲则把脸贴在相框上,指尖一遍遍摩挲着儿子年轻的脸庞。王红和四名幸存的"雄鹰"列队敬礼,齐声喊出"爸爸,妈妈",哭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如今,卫城烈士陵园的纪念厅顶端,罗卜基的骨灰盒静静安放。那张"腰缠万弹"的照片早已传遍神州,而他用生命守护的边境早已安宁。大凉山的风会记得,老山的松柏会记得,这位一等功臣用青春谱写的英雄壮歌,永远在岁月中回响。#罗卜基 #彝族文化 #彝族战士彝族兵 #彝族人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73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7
00:00 / 09: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11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