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原创视频 #抖音花式讲书大赛 #抖音读书日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宋词赏析及讲解 一.意译: 我即将乘船离开桃花潭, 忽闻岸边传来轻快的踏歌声—— 那是汪伦带着村民踏地为节拍, 用歌声为我送行。 即便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 也无法丈量汪伦对我的情谊。 这歌声与潭水, 见证了一段超越世俗的真挚友情。 二、主要注释 1. 汪伦: - 唐代泾县(今安徽宣城)名士,曾任县令,与李白相交甚笃。据《汪氏宗谱》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王维等文人常有诗文往来。 - 他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巧妙邀约吸引李白到访,虽实际并无桃林与酒肆,却以真诚打动诗人,成为千古佳话。 2. 桃花潭: - 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青弋江流经此处形成深潭。因李白诗句闻名,潭水清澈,周边山峦叠翠,现存踏歌岸阁、汪伦墓等遗迹。 - 名称由来有二:一说因潭畔桃花盛开得名;另一说源于李白与汪伦的相遇,潭水因诗意而得名。 3. 踏歌: - 唐代民间歌舞形式,边唱边以脚踏地为节拍,常用于送别、节庆等场合。此诗中,汪伦以踏歌送行,既显随性洒脱,也暗示两人不拘俗礼的深厚情谊。 4. 深千尺: - 夸张手法,极言潭水之深。据地理实测,桃花潭最深处约30米,“千尺”为艺术化表达,为后文“不及汪伦送我情”作铺垫。 5. 不及: - 全诗点睛之笔,以水之深对比情之厚,化无形为有形。清代沈德潜评价:“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三.总结 《赠汪伦》以二十八字定格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友情,其语言之质朴、情感之炽烈、手法之精妙,堪称盛唐诗歌的典范。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象,不仅成为中国人表达友情的经典隐喻,更揭示了自然与人性交融的美学真谛。李白以其天才的笔触,将平凡的送别场景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境界,使这首诗历经千年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原创古风计划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谈非2周前
《再次的告别》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这首诗以数字时代的社交行为为切入点,婉转地勾勒出一场含蓄而深刻的告别。我们来细品其中的情感层次与艺术表达: 一、冷静节制的开篇 诗人用“抖音取关/微信删除”的对比建立当代人际关系的隐喻体系。这两个动作在数字社交中具有不同量级的决绝感,但诗人选择用“尊重”“公平”这样理性的词汇,刻意维持着体面的姿态。这种冷静反而透露出对关系价值的珍视——即便结束也要保持尊严。 二、技术留白的煎熬 诗中揭示数字告别特有的矛盾性:看似切断又留有余地的状态最是磨人。“无意刷到/刻意搜到”这对矛盾统一体,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徘徊在放下与执念之间的心理困境。想要求彻底拉黑又恐失风度的犹豫,道尽了数字化情感中欲断难断的普遍体验。 三、疼痛的转化与升华 当“悲凉袭来”时,抽象的哀伤突然具象化为“旧的伤口/隐隐作痛”,完成了由数字行为到身体感知的诗意转换。“似被挤压着/唯自忍受着”的隐忍,与开头保持的得体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平静表面下真实的情感波涛。 四、循环告别的现代寓言 最动人之处在于“便又寻过来”的悖论行为——通过再次留言完成告别,这本身就是当代人情感困境的缩影。在永远留痕的数字世界,告别变成了一场反复进行的仪式,每一次“最后留言”都是自我疗愈的尝试。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用最轻的笔触(社交软件操作)承载了最重的情感(现代人的孤独与不舍)。当数字工具成为情感的延伸,每个点击动作都浸染着生命的温度。诗人最终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的这场告别,其实是对整个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温柔质询。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