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添涯ABC1月前
#安康#汉中#陕南#历史#人文社科# 让“伪史”绑架了咱陕南人的舌尖乡愁! 最近看了有个汉中面皮协会的视频,汉中面皮协会会长是城固县人,在科普汉中面皮的起源,说汉中面皮起源于城固县上元观,还说是一个叫做衡志四(衡老四)的人发明的,附会于衡姓比较合适,因为在城固县上元观,衡姓在古代是大户人家,初衷是好的,但是观点很不妥当。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南汉中人,今天必须站出来说句实在话——把汉中面皮的“发源地”硬钉在城固县上元观,评论区还有人说其他地方的面皮都是到上元观学习的,甚至还有人说安康蒸面也是。离谱至极! 这真不是尊重历史,是在制造地域割裂! 首先,咱得搞懂一个基本事实:汉中面皮,包括相邻的广元米凉面,户县秦镇米皮等等,本质上是“稻作文化”催生的共同美食结晶,而安康蒸面的原料是小麦粉,不是大米。 老一辈人都知道,过去交通不便,山区百姓靠大米做吃食,蒸制的面皮是节省食材又管饱的智慧产物,谁家还没个做面皮的祖传手艺?怎么就成了某一个小地方的“独家发明”? 再者,所谓“安康蒸面到城固学习”的说法,更是没凭没据的主观臆断。安康的蒸面讲究“面劲、汤鲜、辣子香”,调味里的麻酱和独特的油泼辣子,跟汉中面皮的风味路数完全不同;汉中面皮则更侧重米香本身,调料搭配也有自己的传统。两种美食各有特色,都是当地人数百年来的口味沉淀,硬要套上“师徒关系”,既不尊重安康人的饮食文化,也矮化了汉中面皮自身的魅力。 最让人不解的是,作为本应推动区域美食文化共同发展的协会负责人,却抱着“排他性”的心态去宣传这种经不起推敲的“伪史”。美食从来不是用来争高低、划地盘的工具,而是连接乡情、传递温暖的纽带。不管是汉中面皮还是安康蒸面,都是在外游子一想到就流口水的家乡味,这份情感,比所谓的“发源地之争”珍贵一万倍。 最后想说,与其花精力编造“独家起源”的故事,不如好好琢磨怎么把面皮的品质做更好,怎么让更多人知道陕南美食的多样与美味。毕竟,食客的味蕾从不说谎,真正能流传下去的,从来不是靠炒作的“伪史”,而是藏在每一碗热气腾腾面皮里的匠心与真情。 #安康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6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