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3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黄婷儿6天前
读罢《一句顶一万句》,620页,30多万字,内心被深深震撼。这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内容乃至世界观,都堪称金字塔级别的存在。 许多小说写的是一个“活”字——奋斗、忍耐、折腾,都为了活下去。而《一句顶一万句》更进一步,写的是一个“说”字:人活着,是为了“说得着”。与人说得上话,就能相处,能做朋友,能成夫妻;否则,活着就没劲。 一、“码放式”叙事:一种匹配世界观的语言 “说话”是这本书的世界观,也因此需要与之相配的语言。刘震云独创了一种“码放”式的叙事风格:人遇到事情,怎么做、怎么想,利在哪里、害在哪里,他都一件一件码放在纸上。码放清楚了,人物想通了,读者也看明白了。 二、悲剧的简化与溢出:那些语言也化解不了的痛 小说把人生之苦简化为“说话”问题,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人与事的悲剧——再苦,只要能“说得着”,就能活下去。但仍有溢出于这套世界观之外的痛,是语言也化解不了的。 比如教书的老汪,有学问却不会教,算是个“不会说话”的人。女儿灯盏调皮,掉进水缸淹死后,他起初只说:“家里数她淘,烦死了。”那时孩子多,失去一个似乎并非不能承受。直到有一天,他在窗台上看见一块女儿一个月前吃剩的月饼,“月饼上,留着她小口的牙痕”。这个细节一出,别说老汪,读者也个个遭不住。后来老汪带着妻儿一直往西走,“走到哪儿不想娃,就在哪儿落脚”。这种旁逸斜出的情节,真正提升了小说的段位。 另外,小说跨度近百年,却鲜少描写时代背景。时代在此彻底沦为不重要的布景——因为书中人物是真正的“蝼蚁”。城头变换大王旗,蝼蚁的生活不会有本质改变;或者说,每个时代都需要足够数量的蝼蚁。 三、手艺人的精神群像:流动的“说话”图谱 《一句顶一万句》的另一大开拓,是塑造了鲜活的手艺人群像。手艺人卖东西要靠“吆喝”,本质上也是“说话”。他们没有家族支撑,是无根之人、原子化的个体,抗风险能力极弱,也因此对精神世界更有要求——“说话”于他们,是一种精神刚需。 手艺人近要走街串巷,远要走南闯北,这也赋予了小说流动的视角与不断拓展的空间。场景不断变换,三教九流轮番登场,成为小说尤其丰富迷人的部分。 #说话 #一句顶一万句 #读书笔记 #阅读感悟 #人生哲理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2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