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51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2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千载难逢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从小刻苦好学,年轻时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被皇上任命为国子监(主管文化教育),后来又被提升为司法部门的官员。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崇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朝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文中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神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降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政府的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府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之所以这样建议,是因为他把宪宗当做有杰出贡献的帝王看待的。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遗憾的。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出处】 成语“千载难逢”出自《韩昌黎全集》。千载难逢形容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早春》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摒弃魏晋以来浮华空洞的骈体文,恢复先秦两汉质朴自由的古文传统,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文风格气势磅礴、说理透彻。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独特景致,核心是赞美早春的清新淡雅与生机活力,同时暗含对早春“早”而“新”的偏爱。 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精准捕捉了早春小雨的滋润和小草初萌的朦胧美感——远看一片淡绿,近看却若有若无,这种微妙的景致是暮春浓艳景色无法比拟的。诗人通过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明确表达了对早春“浅淡生机”的喜爱,传递出对自然新生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愉悦心境。 这首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当时韩愈56岁,担任吏部侍郎,官职较为稳定。他的好友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当时因身体原因请假在家,未能感受京城的早春景色。韩愈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寄给张籍,一方面是向好友分享京城早春的独特风光,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邀约对方共赏春光,字里行间带着闲适的生活意趣和朋友间的温情。#唐诗三百首#唐诗#古诗词#古诗#唐诗宋词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