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以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的核心要点总结,结合气血流注方向、部位特性及临床意义,分层次解析: 一、交接三大规律 相表里经交接→四肢末端(手/足)→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食指)→ 阴阳经互转,形成“表里循环” 同名经交接 →头面部→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鼻旁)→ 阳经“同气相求”,贯通上下 异名经交接→胸腹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心中)→阴经“从足至手”,完成气血大循环 口诀记忆: “表里在手足,同名聚头面,异名走胸腹” 二、交接部位特性与临床意义 1. 四肢末端(井穴区): 关键点:十二经起始/终止于四肢末端井穴(如肺经少商、大肠经商阳)。 临床意义: 井穴刺血治急(如高R刺少商); 表里经交接点(如食指商阳穴)是表里配穴法的依据(如肺取大肠经合谷)。 2. 头面部(阳经枢纽): 关键点:六条阳经均交会于头面,形成“诸阳之会”。 临床意义: 头*按经络辨证:前额属阳明(取头维),两侧属少阳(取率谷),后项属太阳(取天柱); 面*取手足阳明经(地仓、合谷)。 3. 胸腹部(阴经接力站): 关键点: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腹交接(如足太阴注心中交手少阴)。 临床意义: 调理心脾两虚取脾经(三阴交)+心经(神门); 腹部募穴(如中脘、关元)是阴经气血汇聚点。 三、气血流注的完整闭环 1. 流注顺序: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复注肺经 �� 记忆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2. 交接时间节律: 气血每2小时流注一条经(子午流注基础),如寅时(35点)注肺经,卯时(57点)注大肠经。 四、特殊交接与交叉现象 1.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虽起于胸中,但实际体表循行从腋下(极泉)始,至手指末端。 2. 足厥阴肝经的“绕行”: 从足走腹至期门穴后,分支“上注肺”(《灵枢·经脉》),形成肝→肺的异名经交接。 #中医 #倪海厦 #经络疏通 #传承中医文化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