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5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1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8: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4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这些“删”的事儿才有了政治价值和传播意义 “‘删’东西听着不像好事啊,怎么到后来反倒成了好事似的?” “这就是跟政治背景有关了。到了儒家成官方思想的时候,这些‘删’就不只是整理学术了,反倒成了圣人‘筛选经典、定礼义标准’的政治行为。删《诗》是去掉不合儒家伦理的内容,留下的当教化工具;删《书》是定下‘先王之道’的正统;删《春秋》是给历史定对错标准。这些说法正好能给儒家经典的‘合法性’、孔子思想的‘权威性’撑腰,跟官方意识形态的需求完全对得上,所以才被一遍遍强调、传得越来越广。” “老妈,我听懂了,只有当儒家成了官方意识形态,孔子成了‘圣人’,这些‘删’的事儿才有了政治价值和传播意义。” 宝子们,司马迁是第一个明确提孔子“删诗”的,后来又慢慢有了“删书”“删史”的说法,要是孔子真的这样做了,您会同意西汉对这些行为的政治解读吗?另外,现在也见不到所谓“三千多篇”的古《诗》和上古文献了,能系统传下来的主要就是三百零五篇《诗经》和编订后的《尚书》《春秋》,你们又怎么看这件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想法! #孔子#《诗经》#《尚书》#《春秋》#“删诗说”#“删书说”#“删史说”#《史记》#司马迁#独尊儒术#圣人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7: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