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建模比赛总是同样的剧本? 我发现哈每次数学建模比赛都是同样的剧本? 赛前:队友们,咱们这次稳了! 赛后:我发誓,下次一定好好规划时间!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建模比赛总是从从容不迫变成连滚带爬。 第一阶段,题目一发下来: "这题不难啊,思路很清晰!" "我昨天刚看过类似的论文!" "晚上十点之前肯定能搞定模型!" 然后大家分工明确: 建模的搞模型,编程的写代码,写作的准备论文框架。 中午还能优哉游哉地点个外卖,讨论讨论人生。 第二阶段突然发现: 数据收集和处理比想象中复杂十倍 第一个模型跑出来的结果完全不对 那篇"完美"的参考文献根本看不懂 于是开始改方案: "要不咱们换个模型?" "这个假设是不是太强了?" "Python为什么又报错了?!" 外卖从三菜一汤变成了泡面配咖啡。 最后时间不多了,终于意识到: 论文还有一大半没写,图表一个没画,代码还在debug。 这时候什么分工都不存在了: 会编程的开始帮忙画图,写论文的开始调参数,建模的开始排版。 咖啡一杯接一杯,眼睛布满血丝: "快快快,只剩五个小时!" "这段话通顺吗?我已经看不清了!" "参考文献格式先别管了,能交上去再说!" 为什么每次都这样? 一是低估难度: 建模比赛的题目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处处是坑。数据收集处理、模型调优、结果分析,每一步都可能出意外。 二是高估自己: "我肯定能搞定"的自信,往往在第一个bug面前就崩塌了。 三是时间陷阱: 前期觉得时间充足,各种尝试、各种推翻重来。等反应过来,留给论文的时间只剩几个小时。 四是完美主义作祟: 总想把模型做得更好,把论文写得更完美,结果就是——完美地错过了deadline。 交完论文的那一刻, 你又会想:下次我一定提前规划好时间! 然后下次,如果还有下次的话,继续从从容容到连滚带爬。 但不管如何,”一次参赛,终身受益“绝不是空话,建模比赛中收获的成长是实打实的。祝愿大家都能在比赛中收获多多!#数学建模 #王海华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