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麻了!恭喜《爱的暂停键》北影节包揽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我认为这是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能在中国观众中间产生共鸣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婚姻无论男女都会遇到的普适性问题——个体在婚姻家庭中的爱与被爱,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命题。由于女主为家庭进行了长期付出,却没有得到期盼得到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回报,反而收获了男主的冷漠敷衍,女儿的嫌弃和母亲的责难,长期压抑已久自然会最终迎来歇斯底里的争吵,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互相疏远的分居。这对家庭的问题明显交给了观看的观众去判断到底谁的锅更多一点,但影片可贵的是通过我们的主演赫尔加•古莲精湛细腻准确极具代入感的表演将解决问题的钥匙递给了我们,那就是与自我和解,与家人和解,对着镜子微笑着自我鼓励。 刚刚获得最佳女主角的赫尔加•古莲表演太惊人了,把一个陷入婚姻感情困境的女人的敏感脆弱彷徨无助释怀释放和解演的生动自然,尤其是最后对着镜子说话微笑的戏份无论是拍摄还是表演难度都非常高,为影史留下了又一幕经典。但赫尔加•古莲在映后表示全靠自己对角色的揣摩和感受去自然表演,真可谓天生的演员了。 恭喜《爱的暂停键》在本届北影节大获全胜。#给电影人的情书歌曲 #电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北京电影节闭幕式 #北京电影节
00:00 / 2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流沙2周前
“当我们把情绪按下暂停键,会发现情绪是信号,是提醒我们内心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句话,来自赵永久老师的《爱的五种能力》。第一次读到它时,我愣住了。我们多少人,每天都在重复一个怪圈:在外面彬彬有礼,回到家却一点就着。那句对同事说不出的重话,转身却像利剑一样,射向了伴侣或父母。 我们不是不爱,而是不懂得如何爱。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本让我彻底反思的“爱情情商课”。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故事:一碗打卤面引发的“战争”。 书里有一对夫妻,妻子辛辛苦苦做了一碗打卤面,丈夫吃了一口就皱眉说:“太咸了,没法吃。”妻子瞬间爆炸,觉得所有付出都被否定。而丈夫也满腹委屈:“我只是说了句实话,你反应为什么这么大?” 你看,冲突的导火索,从来不是面咸不咸,而是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丈夫的表达是冰冷的评判,妻子接收到的则是攻击。书中指出,情绪不是要你压抑,而是要学会“情绪觉察”。当丈夫感觉到“难吃”时,他内心的需求或许是“希望吃到合口味的食物”;妻子的愤怒背后,需求是“渴望劳动被尊重”。当我们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并找到背后的需求时,我们就能像拆弹专家一样,剪断引线,而不是引爆炸弹。从“这面太咸了”到“我口味比较淡,可能下次少放点盐会更合我胃口”,一句话,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接着,第二个能力,叫“述情”,就是学会正确地表达感受。 书里有个女孩,总在男友加班时生闷气,说“你根本不在乎我”。结果两人吵得精疲力尽。后来她学会“述情”,换了一种说法:“你加班到很晚,我一个人在家会感到有点孤单和害怕,如果你能中途发个消息关心我一下,我会感觉安心很多。” 奇迹发生了。男友第一次明白了她生气背后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从之前的抵触变成了心疼和主动报备。这就是述情的力量——用温和的方式,说出你的感受和希望,而不是用指责和抱怨把对方推远。爱,需要被正确“翻译”,才能抵达对方的心里。 最后,我想分享最触动我的“共情”与“允许”。 有一对情侣,男生喜欢旅游,女生喜欢宅家。过去,他们总为此争吵,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后来,他们运用了书中的方法,尝试去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原来,男生的家庭常年充满压抑,大自然是他唯一的透气窗口;而女生的家总是吵闹,她最渴望的就是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私密空间。 当真相浮出水面,所有的对立都化为了理解。这就是共情和允许#思维格局改变人生 #情感共鸣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
00:00 / 1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7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咱先聊个事儿,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看一部电影,看完之后有人觉得是神作,有人却觉得是烂片,评价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么一部争议满满的电影——《爱的暂停键》。 这电影一开场,就把现代人在感情里的那点破事儿全抖搂出来了。主角从迷茫到重新站起来的过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观众眼前一幕幕上演。好多观众看完就说:“哎呀妈呀,这电影就像在我家安了监控似的,我和主角的经历简直一模一样。”就连姜文在映后交流的时候都说,这电影一下就戳中了大家心里那块最软的地方。而且电影里那些生活小细节,啥老友递咖啡、家人给支持,就跟冬天里的暖宝宝似的,让人心里暖乎乎的,瞬间就充满了能量。 这电影还有个特别牛的地方,它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里面女性互帮互助的情节,就拿心理咨询师帮主角这事儿来说,给观众留下了老深的印象。好多人都说,这就是当代女性困境的真实写照。而且它没走传统婚姻修复的老路,而是把重点放在女性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上,这编剧和导演不愧是女的,心思细腻不说,胆子还大。 从艺术表现来讲,这电影的叙事手法那叫一个创新。它用“时间停滞”当隐喻,再加上非线性的剪辑和内心独白,那戏剧张力,就跟爆米花机似的,“砰砰砰”地往外冒。有观众评价说,这种手法又有诗意又揪心,尤其是前半段快速展示婚姻从甜甜蜜蜜到冷冷清清的转变,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情感叙事”。 演员的表演也是这电影的一大看点。女主角赫尔加·古莲演技老细腻了,把角色从崩溃、挣扎到觉醒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好多观众都夸她的表演是“影史级细腻”,看她演戏,就感觉自己也成了电影里的角色,跟着一起哭一起笑。男主角也不赖,把婚姻里那种冷漠劲儿演得入木三分,看得观众都快喘不上气来了。 不过呢,这电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些观众就觉得,电影里对婚姻破裂的描写太狠了,尤其是孩子突然就憎恶母亲,一点铺垫都没有,就像半路上突然蹦出个大怪物,太突兀了,让人怀疑是不是故意制造冲突。 还有一部分观众不太能接受北欧冷冽的叙事风格。咱中国观众看惯了热热闹闹、感情直白的电影,这北欧风格的电影情节太含蓄了,就像猜谜语似的,尤其是那开放式结局,得让观众自己琢磨半天。 虽说这电影有争议,但它的闪光点也不少。它就是个低成本制作的电影,却收获了超高的口碑。好多观众都惊掉下巴了,说原来好故事真不需要花大钱。后来导演透露,这电影就用了几个演员就把核心故事讲明白了,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