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2
自小就常听人说起邳县“庄马窦戴”四大家族。长大些后才知道,邳州窦氏字辈排行“礼道怀贤,秉中思端,繁昌硕茂,善德长延”,这背后的故事,和“大善人”窦鸿年乐善好施的事迹息息相关。 邳北窦氏向来是簪缨世家、书香门第,代代传承着乐善好施的家风。窦鸿年字忆园,1861年生于邳州寨墩,也就是现在江苏省邳州市戴圩镇寨墩村,1931年离世。清末民初时,他家在邳县等三个县拥有400多顷土地,开了十几家商号。碰上灾年,窦鸿年不但把佃户的租粮全免了,还主动借粮给乡亲,在路边支起大锅施粥。就因为这份善心,大伙儿都叫他“窦善人”,佃户们甚至凑钱给他立了功德碑。《临沂文史集粹》里就记着“窦家千顷碑的传说”,说窦家收留无依无靠的残疾人,管吃管住,碰上上门求助的也从不拒绝,每年春荒都要施粥两三个月。这些故事,在《邳州文史资料》里也有不少记载。 窦鸿年的父亲窦元灝在《清史稿》里都留了名。当年捻军起义,活动在皖、鲁、豫一带,邳州正好是东捻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反抗斗争特别激烈。窦元灝作为刑部直隶司员外郎,组织乡团和地方力量抗捻,死守邳州城四昼夜,才保住了县城。可惜后来被捻军包围, 朝廷嘉奖他维护地方稳定,赏了世袭官职,这也为窦鸿年后来的仕途打了基础。窦鸿年在光绪年间成了拔贡生,按清代科举制度,拔贡生是地方推荐到国子监的,通过朝考就能当官,他就是从这起步,一路做到了正三品的湖北襄阳知府。 窦鸿年做过的事里,最造福后世的要数修纂邳州志。在他之前,邳州县志在明嘉靖、清康熙、嘉庆、咸丰年间修过四次,最近的是1851年董用威、马轶群修的那版。窦鸿年却觉得这版毛病不少,说它“讲水道只记古道,不管现在的水渠;说建置只写旧城,忽略新县城”,批评得一点不留情面。光挑刺还不够,民国初年,他响应修省志的号召,自己牵头修县志。靠着在邳州的名气,他拉来19个人,采访、绘图、抄写、拉赞助,各有分工。忙活好几年,1923年终于写成《邳志补》,整整二十六卷,从历代疆域图、山川田赋,到军政人物、金石艺文,啥都有。书里还把“下邳”的范围仔细界定清楚,说大概是邳州南部和睢宁北部这片区域,解开了困扰大家多年的历史谜团。说是“补”,其实不少地方都在纠正前志的错误,比如《叙录》里就直接指出董用威那版《邳州志》十多处问题。那会儿黄河北徙,邳县地貌大变,民国又改了行政区划,窦鸿年专门加了一卷《邳志再补》#徐州赵海东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72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9
00:00 / 1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2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7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