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嘉佳4天前
《诗经·小雅·白华》 原文(节选)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主题与背景 弃妇之怨:诗中女子以“白华”“白茅”自喻高洁,却遭丈夫(“之子”)疏远,陷入“俾我独兮”的孤寂。传统注疏(如《毛诗序》)认为此诗影射周幽王废黜申后之事,但抛开历史附会,其情感核心是普遍性的婚姻悲剧。 意象象征: 菅茅:白华与白茅相依,反衬自身被弃; 白云:蔽露菅茅的白云,喻丈夫恩泽不再; 滮池北流:河水反常北流,暗喻情感背离常理。 艺术特色 比兴交织:每章皆以自然景物起兴,如“樵彼桑薪,卬烘于煁”以劣柴烘火,喻婚姻中价值被践踏。 层层递进:从“俾我独兮”的孤独,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的思念,再到“念子懆懆”的焦虑,情感逐步深化。 反差对比: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反衬自身无依;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以扁石被踩,喻自身地位卑微。 情感内涵 诗中弃妇的哀怨并非激烈控诉,而是以克制的笔触展现内敛的伤痛: 对往昔温存的追忆(“念彼硕人”); 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天步艰难”); 对自身尊严的坚守(“白华菅兮”的清洁之喻)。 历史解读 《毛诗序》言:“《白华》,周人刺幽后也。”朱熹《诗集传》亦延续此说,认为申后作此诗以讽幽王宠褒姒而乱国。然而从文本本身看,更宜视为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悲歌,其艺术感染力超越具体史实。 现代视角 当代读者可从中解读出对婚姻伦理、女性处境及情感异化的反思。诗中对“之子无良”的指责,隐含着对忠诚与责任的呼唤,与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困境仍有共鸣。 小结 《白华》以含蓄深婉的笔法,将自然意象与人物命运融为一体,展现了《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境界。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讽喻,更在于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描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弃妇主题的典范之作。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