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1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0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4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喜欢和爱是存在区别的——从利己到利他,从自私到无私! 生活中,我们常把“我喜欢他”和“我爱他”混为一谈——有人因朋友幽默风趣、相处舒服就说“爱这个朋友”,有人因伴侣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就笃定“这是爱情”。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来看,喜欢与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尤其在“利己”与“利他”的内核上,二者的差异更为显著。更重要的是,“爱”并非只存在于爱情中,它还藏在亲情的牵挂、友情的支撑,甚至陌生人的善意里,这些不同形态的爱,共同指向“为他人福祉主动付出”的核心。 一、先分清:喜欢是“悦己”,爱是“利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曾通过大量研究明确:喜欢和爱是两种独立的情感,核心差异就藏在“是否以对方为中心”。 喜欢更偏向“利己”的“悦己”。它源于对他人特质的“正向反馈”——对方的颜值、性格、才华,或是能给你带来的情绪价值(比如陪你解闷、帮你解决问题),本质是“对方满足了你的需求”。就像你喜欢一家奶茶店,是因为它的口味符合你的偏好;你喜欢和某个同事相处,是因为和他合作能让你工作更轻松。这种情感里,“自我感受”是核心,一旦对方无法再提供你需要的价值,喜欢很容易淡化。 而爱,无论形态如何,都以“利他”为核心。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强调,真正的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给予”——不是期待对方为你做什么,而是主动思考“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这种“给予”无关关系亲疏,可能是父母对子女的倾尽所有,是朋友间的雪中送炭,是陌生人的举手之劳,甚至是伴侣间跨越生死的守护,本质都是“把对方的福祉放在优先位置”。 #每日分享 #陈果 #陈果老师 #每日分享 #爱是什么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03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