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藏法师?何为唐三藏? 唐三藏的“三藏”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三类经典: 1. 经藏(Sūtra Pitaka) 指佛陀及其弟子所宣讲的教义,主要是佛陀在世时所说的法,后来被弟子们结集整理成经典。这些经典主要讲述佛法的教理、修行方法与佛教的基本思想,如《金刚经》《心经》等都属于经藏。 2. 律藏(Vinaya Pitaka) 是关于佛教戒律和僧团生活规范的经典,主要规定了比丘(男僧)、比丘尼(女僧)应遵守的戒条,以及僧团内部的组织制度与行为准则。律藏是维持僧团清净和合的重要依据。 3. 论藏(Abhidharma Pitaka) 是对经藏和律藏中所讲教义进行系统分析与哲学阐释的论著,通常由佛教学者或菩萨(如弥勒菩萨、龙树菩萨等)所造,用于深入解析佛教的核心思想,比如缘起、空性、五蕴、十二因缘等。 “三藏”的含义与唐三藏的联系 “三藏”合起来就是佛教核心经典的三大类别,通晓这三类经典的人被称为“三藏法师”,是对佛学造诣极高、能够全面掌握佛教教理、戒律与哲理的高僧的尊称。 唐三藏,即玄奘法师(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西行取经,历经艰险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并带回大量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深入研究并掌握了经、律、论三藏,所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民间通俗地称他为“唐三藏”。 总结 “三藏” = 经藏 + 律藏 + 论藏,是佛教经典的三大类别。 “唐三藏”是对玄奘法师的尊称,因为他精通这三大类佛教经典,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藏法师”。 在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中,“唐三藏”是唐僧的尊称,也象征着他肩负着取回真经、普度众生的重要使命。 如用一句话概括:“三藏”代表佛教全部核心教义体系,而“唐三藏”则是掌握这一体系、具有深厚佛学修养的高僧。 “三藏法师”是一个极具分量的佛教称号,能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凤毛麟角。 “三藏法师”并非一个普通的僧侣称号,而是一个标志着最高佛学学术成就的荣誉头衔。 “三藏”的含义:指佛教经典的总集,即 “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记载佛陀的言教和事迹。 律藏:记载佛教的戒律和规章制度。 论藏:后代高僧对经、律的阐释和研究的论著。 · “法师”的含义:精通佛法并能演说、传授佛法的僧人。 。。。。。。
00:00 / 07: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07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2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9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玄奘西行*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壮丽的史诗之一。这位被后世尊称为“三藏法师”的高僧,以孤身穿越万里绝域的壮举,为佛教中国化与中印文明互鉴开辟了道路。 南北朝至唐初,佛教经义分歧严重(如“佛性”之争),玄奘遍访名师仍难解疑惑,决意“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为获取完整佛典(尤其弥勒信仰的《瑜伽师地论》),他拒绝官方出使机会,(贞观元年/627年),踏上“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之路。17年5万里传奇之旅靠胡人石槃陀向导夜渡葫芦河,独闯800里莫贺延碛(沙漠),水袋倾覆后五日四夜濒死求生。国王麹文泰强留为国师,玄奘绝食明志,最终结为兄弟并获得通关文书与20年物资支持。经天山碎叶城(遇突厥可汗)、穿越兴都库什雪山,冻死者十有三四。 历时5年精研《瑜伽师地论》,师从戒贤法师,被推为“十大德”之一。戒日王设无遮大会,18国君主、5000僧众与会,玄奘立《制恶见论》悬赏问难,18日无人能驳,获“大乘天”“解脱天”尊号,足迹遍及110国,考察佛教遗迹与风土(记录于《大唐西域记》)。 携657部佛经、150粒佛舍利、7尊佛像返程,戒日王赠大象护卫。渡印度河时遇风浪,遗失50夹经本(后于龟兹补抄)。贞观十九年(645年)抵长安,唐太宗敕令“房玄龄率文武百官迎经”。 19年译经75部、1335卷,创立“五不翻”翻译理论(秘密、多义、中国无、顺古、生善不翻),如“般若”“菩提”等词定译沿用至今。 译出《成唯识论》,开创法相唯识宗,影响日韩佛教。 - 《大唐西域记》:记录138国地理、政治、宗教、民俗,填补印度中世纪历史空白。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凭此书定位那烂陀寺遗址。 -将《道德经》译梵文传入印度,携回印度制糖术(促成唐代蔗糖技术革新)。 -行程图成为丝绸之路重要参照,中亚多国借其记载重建历史。 在印度驳斥“大地扁平说”,提出“如须弥山四面有人,日月应同时升降”的天文观测逻辑。 记录祆教、印度教习俗,批判求雨巫术,但尊重当地信仰:“理虽不可测,事或有之。” 婉拒太宗还俗从政之请,专注译经;著书避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维护皇室形象。 弟子辩机撰《大唐西域记》,门人慧立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奠定史实基础。 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首现“猴行者”,元杂剧加入猪八戒、沙僧,至明吴承恩《西游记》完成神话再造。 印度教科书称其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