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的读数 一、等高线的基础概念 1. 核心定义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同一幅图中等高距固定,如 100 米、200 米,需先在图中找标注)。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2. 等高线的基本特性 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完全相同(如一条标注 “500 米” 的等高线,线上每一点海拔都是 500 米)。 闭合不相交:等高线是闭合曲线(若图幅有限,可能在图边缘断开);除了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处),其他地方等高线永不相交。 疏密反映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类比:楼梯台阶密,爬起来陡;台阶疏,爬起来缓)。 凸向反映高低: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凸,为山谷;向海拔低的方向凸,为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高频考点)。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核心判读(地形部位) 通过等高线的形态差异,可判断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 5 种基本地形部位,是考试核心,需结合 “形态 + 特征” 记忆 三、易错点与解题技巧 “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记混:可画简易图辅助 —— 画一条凸向高值的曲线,中间标注 “谷”;画一条凸向低值的曲线,中间标注 “脊”,对比记忆。 等高距混淆:同一幅图等高距固定,若图中未直接标注,可通过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计算(如相邻等高线为 300 米、500 米,等高距为 200 米)。 方向判断:结合 “指向标” 或 “经纬网” 判断(无指向标、无经纬网时,默认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避免只看等高线形态忽略方向。 #小靳老师 #初中地理 #地理知识 #小升初 #开学考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等高线总是搞混?手绘地图秒懂山谷、山脊与河流走向,地理提分就 还在为地理等高线题发愁吗?山谷、山脊傻傻分不清,河流方向判断总出错,考试时对着等高线图干着急?别慌!今天用手绘地图给你把这些难点一次性讲透! 等高线是地理学习的核心考点之一,也是不少同学的“失分重灾区”。但其实只要掌握了关键技巧,它就像打开地形密码的钥匙。比如判断山脊和山谷,看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就很关键: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则向海拔高处凸。想象一下,山脊是山体向外突出的部分,就像人的脊背,水不会在这汇聚;而山谷是凹陷的,是河流孕育的地方,所以河流一定是在山谷里,且流向是由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流。 是不是觉得抽象?那咱们手绘地图直观展示!一笔一划画出等高线的形态,标注出海拔变化,山谷的“U”型凹陷、山脊的“V”型突出一目了然,再顺着地形画条河流,流向清晰可见。这样的可视化教学,让你把知识点刻进脑子里,下次做题时,只要看到等高线的形态,立刻就能反应出是山谷还是山脊,河流往哪儿流。 地理学习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地形的形成逻辑。掌握了等高线的判断方法,不仅能搞定考题,还能在户外徒步、辨别地形时派上用场。赶紧学起来,地理提分就在眼前,把等高线的难题变成你的得分强项!#小靳老师#初中地理#等高线#地理提分 #地形图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9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7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