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灭李 李灭朱(姓朱的灭了李唐,姓李的灭了朱明) 800年前,姓朱的灭亡了唐朝,800年后,姓李的灭亡了明朝,公元617年,唐王李渊在晋阳举兵,成为了“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中的一员。最后凭借李氏宗亲爆表的战斗力,李渊笑到了最后,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启了大唐波澜壮阔的历史。唐朝皇室姓李,因此称呼唐朝时也多称之为“李唐”。这个极为强盛的王朝在全盛的时候领土面积远远超过现代中国的边界,而作为唯一没有修建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睥睨天下的气势可见一斑。唐朝多次出现过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著名的有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继承贞观之治开创了永徽之治。期间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动乱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扫除了天下的乱象,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在土豆、红薯、玉米这几样高产作物还没有从美洲传出来以前,这样的人口数量足以笑傲全世界。“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万邦来朝的大唐在各个方面都极为先进,周边国家纷纷以到大唐朝拜为荣。而当时的唐人则是天下最骄傲的一群人,一个小小的外交官王玄策,单枪匹马就把印度平原搅得天翻地覆。可是盛极而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精魄霓裳羽衣舞”。天宝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力大不如前,后虽经过了宪宗、武宗、宣宗的励精图治,国势稍有恢复,可唐王朝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惨剧。公元878年,喊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焚毁了长安城,公元907年“吃人魔王”朱温篡唐,唐朝就此灭亡。可那时谁也不会想到,800年后一个姓李的人却灭了另外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1368年,放牛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的起义大军中渐渐的积攒起了自己丰厚的家底,这时的朱元璋一没张士诚钱多,二没陈友谅兵多。可是就在这样全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朱元璋依仗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夺取了天下,开创了强大的明朝。明朝作为最为硬气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领土一度直抵日本海,北达阴山,南到孟加拉湾。可惜明朝末年天灾不断,全国性的大旱灾以及几乎波及了整个华北地区的鼠疫,使得明王朝的国力大大衰减。最后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之上自自缢殉国,明朝宣告灭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朱温灭了李唐,而800年后李自成灭亡了朱明,天道轮回,神秘莫测啊。#历史知多少 #历史 @DOU+小助手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9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9
广东人有多痛您知道吗? @面筋弟弟 #广东值得尊敬#。还有你漏讲了一些,我们很少有地域说法,但有南北之分,并且都说广东之外是北方,我们彩礼不需要多少钱,知道为什么吗?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团结,为什么抗日90万剩下3000回来,为什么每次都冲在前面。我想想我们广东是哪里来的,记得大概有三次大的南迁,一次是永嘉之乱,还记得那句“何不食肉糜” 的荒唐吗?导致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的战乱的那一次,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沉迷享乐,宠信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朝政混乱,唐朝由盛转衰,我们为什么去外面搞唐人街啊,第三次是靖康之难,大家还记得岳兄弟说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词吗?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10人拉去北方,10万人是我们的谁,大家想想,这三次南迁,我们南方的逃走了,但我们又经历什么。北方南迁到广东刚开始是逃避,但也让我们知道有国才有家,虽有愧,但也有恨,更多的却是爱,所以抗日90万剩下3000不到,我们理所应当,因为我们知道五胡十国100多年的痛,安史之乱后唐人开始衰落,靖康之难时十万臣民被侮辱,愧-恨-爱这是我们每次冲在最前面的原因,不止是抗日哦,是不是,这就是爱国。南迁我们流离失所的困境让我们深刻懂得 “抱团才能活”所以我们必须团结!流离会失去亲人,,不见的亲人怎么才能找回呢?我们的族谱是厚厚的一本,厚得有点重,失去年老的长辈,祠堂文化也就这样诞生了。也就有了“我们是中原来的” 寻根的意识。也让我们广东人更对老一辈好,20岁不敢向父辈要结婚的钱,40-50岁要回乡建好的房子给父辈住,因为父辈太惨了,我们一代一代留下来的,这才是彩礼和别墅和祠堂最开始的地方,还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排外,因为我们被排了1千多年啊,我们为什么会务实呢?西晋的“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到唐玄宗沉迷享乐再到北宋长期 “重文抑武,醉生梦死,不是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些就是广东人务实精神的启蒙,所以广东人比较务实,穿拖鞋是现象,务实才是本质。广东人的创业精神,本质是“不靠朝廷靠市场”的生存智慧的传承,原因就是产气朝廷失能与生存压力,从平原到丘陵,肥沃的到山地的沙土,所以客家人比潮汕人还刻苦还节俭的原因,80后知道大家说潮汕老婆好,其实我们都知道客家老婆才是顶级,不创业会饿死,所以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其实是对生存的恐惧,人挪活,树挪死,1000多年的熏陶,不是吹的,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3
玩物壮志!故宫“老炮儿”朱家溍:捐空家底,填满故宫。 今儿个咱们来聊一位北京文博圈的传奇人物——朱家溍先生。有人说他是“把玩儿玩出花样”的顶级玩家,这话一点不假!他玩京剧能唱武生,玩家具成了鉴定大家,玩文玩能捐赠国宝,连吃饭喝茶都能琢磨出学问。这位老先生可不是普通的玩家,他是真正的文化大家! 朱家溍先生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萧山,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他的父亲朱文钧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还是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专门鉴定古代书画碑帖。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朱家溍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专心攻读传统经典,这为他日后成为文博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文物回到北平,正式进入故宫工作,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在故宫,他不仅研究书画碑帖,还负责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重要宫殿的内部陈设。最有意思的是,他还主持修复了太和殿那个金銮宝座!想象一下,每天在紫禁城里工作,摸着明清皇帝坐过的椅子,看着千古名画,这“玩儿”得有多高雅! 说起朱家溍的“玩儿”,那就不得不提他和王世襄先生的趣事。这两位是北京城最有名的收藏家,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朱先生喜欢穿苏格兰呢子的花格衬衫、宽条灯芯绒裤子,保持了三四十年代的老式洋派;而王先生则喜欢穿中式的对襟褂子。晚年他们经常一起出席活动,一个西装革履,一个中式便服,成了文博圈一道独特的风景。性格上,朱先生更为豁达。1952年两人曾遭遇不公正待遇,被关进东岳庙。王世襄先生直到晚年提起这事都义愤填膺,而朱先生却能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甚至形容被捕时还来了个《战太平》中华云被俘的亮相!这种豁达,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朱家溍先生的“玩儿”是真有水平!他精通京剧,尤其擅长武生戏,曾向杨小楼的传人刘砚芳学艺。他恢复了绝迹舞台多年的杨派名剧《湘江会》,还曾与言慧珠、梅葆玖合演《霸王别姬》。更绝的是,他八十岁高龄还能登台演出《单刀会》、《连环套》这样的武戏!想想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台上依然英姿飒爽,这哪是普通的玩儿票,分明是艺术大家啊! #收藏 #历史人物 #京剧 #故宫 #传统文化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十六计里的第十九计——“釜底抽薪”。这一计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把锅底下燃烧的柴火抽掉,它的深层含义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 给大家举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中的“釜底抽薪”。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当时曹操的兵力和袁绍比起来,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但曹操很聪明,他得到消息,袁绍把大量的粮草都囤积在了乌巢,而且乌巢的防守还比较薄弱。这时候曹操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亲自带着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趁着夜色去袭击乌巢。到了乌巢之后,曹军迅速把粮仓包围起来,一把大火就把袁绍的一万多车粮草烧得干干净净。这可不得了,袁绍的大军没了粮草供应,军心一下子就乱了。曹操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全线进攻,袁绍最后只能带着八百亲兵艰难突围,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往日的威风了。 大家想想,曹操没有和袁绍在战场上硬拼兵力,而是直接把袁绍大军的粮草给烧了,这就相当于把问题的根源给解决了,这就是“釜底抽薪”的厉害之处。朋友们,在咱们的生活中,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学学曹操,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去解决呢?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用过类似“釜底抽薪”的办法解决问题呀?快到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故事 #学习 #提升自己 #三十六计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大明黄金时代:仁宣之治! 你以为大明只有朱元璋的铁血和朱棣的远征吗?不!短短十一年,一场被史学家誉为“仁宣之治”的盛世,才是大明王朝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驾崩,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因连年征战而国库空虚的庞大帝国。但紧接着登场的两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停止扩张,转向内政。 仁宗一上任,立刻踩下“刹车”!他赦免旧臣、废除苛政、减免赋税,让天下百姓喘了口气。可惜他仅在位十个月便溘然长逝,但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完美继承了这份“仁政”蓝图。 宣宗被誉为“太平天子”,但他并非守成之君。他励精图治,组建了以“三杨”为首的黄金内阁团队。对外,他果断撤兵安南,结束了这场消耗国力的长期战争;对内,他减免税负、整顿吏治,派巡抚深入地方,就像派出了“中央巡视组”,确保政令畅通,百姓冤情得雪。 效果如何?史书记载:“仓廪充积,百姓殷富”!国库粮食多到腐烂,街头巷尾听不到愁苦的叹息。这不仅是经济繁荣,文化上也大放异彩,宣德炉成为传奇,宫廷画院达到了空前水平。 然而,盛极而衰的伏笔也已埋下。为了边境安宁,宣宗允许宦官读书,并让太监开始接触军权,这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仁宣之治”如一颗璀璨而短暂的流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有时不在于开疆拓土,而在于与民休息、藏富于民。这段被低估的盛世,堪称大明版的“文景之治”,是古代王朝治理智慧的巅峰体现! 点赞关注,下期更精彩!#历史故事 #仁宣之治 #明朝 #历史 #历史解说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
00:00 / 2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