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8: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2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5:27: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1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3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叔本华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读书 #内心的宁静 #幸福是什么 就像一位登高的旅游者,要想得到一个通盘的概观,只有越过他脚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放眼去看;因此,只有当我们把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走完时,才能认清我们所有行为之间的真实联系——也就是我们做了什么,并拥有了什么。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明白我们一切努力的价值所在,以及精确的因果链条。 我们既不应该沉湎于对往事的追回惋惜,也不应该因牵挂未来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而应该牢牢记住:只有当下才是实在的、确定的;过去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未来也总是无一例外的使我们的希望落空。总而言之,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比不上我们所想象的。相同的物体,因为间距,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但思想却能够把它想象的很大。 唯有当一个人抛弃所有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文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他才能够达到人类幸福的根基,即心灵的宁静。 幸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幸福受到我们的视域、工作范围、同世界的触点的制约和界定,并与其协调相称。 幸福之所以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前半生比起来,人的后半生要更为凄凉冷寂。 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利于获得幸福,甚至可以说,它们都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必然条件。
00:00 / 1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名声的力量(一) #叔本华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幸福是什么 #名声 每个人都可以要求荣誉,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要求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依靠非凡的成就,这成就分为两类——行为和作品,这是获得名声的两条途径。行为这条途径主要需要的是高尚的心灵,作品这条途径需要的则是卓越的才智。两条途径各有优点和不足,其主要差别就在于,行为会消失,而作品则是不朽的。 行为获取的名声并非来自这行为的内在价值,而是根源于一些碰巧使得行为价值不菲并使其披上光彩外衣的条件。 行为留给后人的只有一种记忆,而且其流传的方式由这些行为发生时的一代人提供;而作品,除非丧失了某些部分,否则传给后人的就是它们自身原来的样子。这样,我们就不会歪曲作品的本来面目。 作品越高尚,越重要,则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名声的机会就越少。塞涅卡有一句十分精妙的格言:“追求功勋如影随形,有时在前,有时在后。”他还评论说:“虽然妒忌让同事代人普遍沉默,但仍会有人不带偏见的来评价作品。” 人们最终都只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与自己的本性相同的事物。迟钝的人只能理解迟钝的东西,普通人只会欣赏寻常的事物,头脑混乱的人对混乱的思想有兴趣,没有脑子的人喜欢愚蠢的事物。 那些并不是出于对他们事业的热爱,也不是因为在写作中能得到愉悦,而是因为野心勃勃要获得名声而勤奋努力的人,极少或绝不会给人类留下不朽的作品。 拥有高尚的心灵和杰出的才智,而不只是名声;拥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才会幸福。人们尊敬的并不是名声,而是使人获得名声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本质的东西。以此获得的名声只不过是一种偶然的意外而已,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标志对人产生影响,能够使人更加坚定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正如光本身是看不见的,除非遇到能够反射它的物体,天才也只有当他名声在外的时候才能得到确认。但是名声并不代表真正的功勋,因为得到名声的人们可能并没有功勋;这正如莱辛说的:“有人得到了名声但并不相配,有人应当声名显赫却默默无闻。”
00:00 / 1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人拥有什么 #叔本华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幸福是什么 #财富思维 确定理性对渴求财富的欲望施加影响的程度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使人感到满足的财富量并非绝对不变或明确有数的。财富的数量只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正好在一个人所求的和他所得的两者之间维持一定的比例。因为只根据一个人所得的,而不根据他所希望得到的来衡量他的幸福,就如同写出一种只有分子而无分母的分数来,是一样的无效。 一想到人类的需求如此之多,人类的生存如何建立在这些需求上,我们并不会惊讶于财富为何会赢得比世界上其他东西都更为纯真的敬意与极大的荣耀;对于有些人认为只有谋利才能使生活变得更好,,而不能达成此目的的其他所有事物——如哲学家从事的哲学——都可弃之不顾,我们也就不必疑惑不解了。那些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视财如命的人常常受到谴责,但是作为人来说,喜那不知疲倦、多变的东西,既想变成什么或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的东西,是自然的,甚至是无法避免的。 生而贫困的人则将贫穷看的十分自然,如果侥幸拥有财富,他们会认为它过分多余,因而要用它来消遣,把它挥霍掉,即便最后一无所有,他们仍然和从前一样,而且不必为金钱忧虑,正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所说的:这一格言必被证实,乞丐骑马,马不累死不下马。 出生寒门的人,自感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彻底不如他人的人,一文不名、无足轻重的人,才能够悄然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只有他能做到一直卑躬屈膝、曲意逢迎,如果需要,甚至会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他能屈从于一切,而又藐视一切;只有他才懂得功勋荣誉一文不值。 生来便不愁温饱的人,一般而言,心灵上往往倾向于独立自主。
00:00 / 1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