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宣传正能量 #民间习俗 #民风民俗 经典重阳诗词: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通过佳节欢聚与自身孤独的对比,将游子情怀表达得格外动人。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诗记叙重阳登高赏景、与友携酒共游之乐,展现了超然豁达的胸襟。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描绘了重阳佳节赏菊宴饮的场景,流露出不老襟怀与融入节庆的欣然。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佳节物候与孤独心境的层层对照,将思念之情化作人与黄花比瘦的凄美意象。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表达了诗人在重阳后的感慨。 ​ 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重阳佳节,流落异乡,虽有酒杯,却不是乡情,鸿雁从家乡飞来,更加平添了一份乡愁。 ​ 陆游《重阳》: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重阳节,陆游四十六岁,在赴夔州途中,旨在纪念前妻唐氏。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人羁旅漂泊之际,心已随南去的流云飘远,身却跟从北归的鸿雁同行,寄托了对故园与亲人的深切思念。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在菊香酒暖中共度佳节,流露出悲凉之情。 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00:00 / 2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是重阳节,最适合读的就是王维的这首流传千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王维的这首诗写于17岁那年,那时候王维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在重阳节这天,想起了他在华山东边的故乡和兄弟。题目中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的王维故乡——蒲州,而不是指的某个省份。 这首诗的意思简单易懂,没有任何用典,质朴简洁,但是传达的情感却深沉感人,以至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重阳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宋朝时,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元明清时期的重阳节,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各种习俗,可称是重阳节的延续。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 #落日余晖映晚霞一抹夕阳美如画 #落日晚霞 #城市风光 #随拍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