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周积文论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绘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审美准则,其核心在于“传神”与“神韵”。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居首,统领其他技法,强调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通过笔墨传达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画家的内心意境。 “气韵生动”的美学内涵,既包含自然之“道”,也包含观物者的精神与神思。它要求画家通过“应目会心”,将自然与心灵相融合,使作品超越形似,达到“神超理得”的境界。这种“神”与“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质。 “虚实相生”是实现“气韵生动”的关键艺术手法。“虚实”体现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强调以虚显实,以实生虚。实处是笔墨形象的具体表现,虚处则是笔墨之外的意境与神韵。绘画中,虚实通过笔墨的浓淡、疏密、隐显等手法表现,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灵动感。 周积文在论画中,深刻阐述了“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的关系。他指出,“气韵生动”是绘画的根本法则,而“虚实相生”是实现这一法则的具体途径。画家需在实处求虚,虚中求实,使作品既有具体形象的坚实感,又有超越形象的意境美。这种虚实结合,使中国画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 总结而言,“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灵魂,“虚实相生”是实现这一灵魂的艺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美学体系。周积文的理论,为理解和实践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