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陷入一种低气压状态,或者一点小事,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不断的思维反刍,陷入内耗中,很多人有了这样的状况后,想改变,所以就会去读不少治愈类的书籍,但是读完后却发现收效甚微。 为什么呢?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出现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状态,极有可能是情绪颗粒度比较低造成的。简单来说呢,就是想表达自己情绪感受的时候只能用好和不好来概括,很难细腻的去区分自己当下的反应,到底是因为开心的幸福的平和的愤怒的羞愧的耻辱的而造成的。那我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心理健康中心服务,所以关注心理的部分会多一些。 很多工具书,以心理学为框架,确实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方式。比如《情绪由我》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对生活的态度才是影响自我幸福感的关键,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是呀,这段话说的非常通透,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人人都会遇到波澜,人之所以幸福指数不同,正是因为对待波澜的态度不同。 这类金句在读的时候呢,让人很有感触,但读完后呢,很难真正改变行为思维模式。原因简单,当下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习惯是,读完书做好标记,合上书,然后就不会再翻开。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思维模型有多么的正面与积极,我们的大脑都没有办法和它形成连接。对提升我们的情绪颗粒度也完全没有益处。 那怎么办?换一种类型的书去。读小说,因为小说是最好的情绪教练,在小说构筑的世界里藏着一种能直抵情绪靶心的武器,那就是感性。 《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刚贷款买下宅子,就被同事设计陷入生死困局。那份被陷害的委屈与心酸,让每个曾在职场中感到无力的人都心底泛酸。 《假面游戏》中,读到入室抢劫杀人的罪犯因年龄小而被轻判时,那种对正义失落的愤怒会从心底涌起——它让我们清晰地识别出,原来这种灼烧感叫做“义愤”。 《恶女的告白》里,五十岁的全职主妇第一次尝试深色口红,走进网红咖啡店时那份小心翼翼的雀跃,让每个被生活困住的人都能感同身受。那种重新燃起的、对生活的激动,有了具体的模样。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识别、命名、体验那些复杂的情感。这就像备考时反复练习一样,不断地6练习精准识别情绪的能力。 走过别人的生命,看清自己的情感世界。当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失望与悲伤、忐忑与期待、怅然与释怀的微妙差别时,你便真正开始走上治愈自己的旅程。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创作人计划 #读书 #成长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7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5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