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一回(6)晴雯撕的是扇子吗? 晴雯撕扇是《红楼梦》中极具魅力的经典场景,其艺术价值与人物塑造的深度使读者沉迷。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一情节,细思应有以下原因: 首先撕扇是对“物为人役”异化状态的一次祛魅。宝玉提出“爱物论”:“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器物存在的价值应由人赋予,而非人沦为物的奴隶。这种对物性的透彻领悟,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童心哲学遥相呼应。晴雯纤手裂扇,撕碎的不仅是纨扇本身,更是附着其上的僵化价值符号,完成了从“恪守物用”到“张扬人性”的主体性觉醒。 在这一惊世举动中,人物性格如钻石般折射出璀璨光芒。晴雯爆炭般炽热的灵魂,从清晨跌扇时的锋芒毕露,到月下撕扇时的恣意畅快,其“心比天高”的刚烈与纯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以被贬斥的悍勇守护着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恰如冻土上倔强绽放的野蔷薇。而宝玉,这位“情不情”的哲人,以“千金难买一笑”将破坏行为升华为审美活动,其思想已触及存在的本真境界——在工具理性肆虐的世界里,为无目的性的、纯粹的人性欢愉保留最后一片净土。他与晴雯的关系,超越了主仆契约,达到了尼采所谓“星与星的相互映照”的生命对话。 撕扇场景的艺术构造堪称鬼斧神工。艺术张力精妙,情感节奏跌宕。从日间争吵的紧张,到月下撕扇的酣畅,最后归于乘凉的宁静,形成完整的情绪乐章。撕扇时“嗤嗤”的裂帛声与笑声交织,构成视听通感的美学效果。 同时,扇子作为“散”的谐音道具,完成了一次隐喻系统的构建。暗伏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悲剧命运。此刻撕扇的肆意欢愉与后期“病补雀金裘”的悲壮形成强烈对照,深化了美好被毁灭的宿命感。 最终,晴雯撕扇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的生成。撕扇举动在当代解读中被视为行为艺术的古代范本,其惊世骇俗的自我表达,契合了现代人对个性解放的审美期待。在职场规范与社会规则束缚下的当代读者,更能理解晴雯挣脱枷锁的渴望。这种活出真我的生命态度,与存在主义本真生存的理念形成跨时空对话,使古典文学获得现代性解读空间。 晴雯撕扇将毁灭转化为审美、把叛逆升华为诗意,是《红楼梦》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 更为神奇的是《红楼梦》文本的一手两牍,一喉两声。“扇子”在三十及三十一回中连续出现,被靛儿弄丢,被晴雯摔坏。扇子的作用是扇风,清风隐喻满清,扇子被撕隐喻满清势力暂时被遏制,宝钗因此发怒也就不足为奇。#文化 #读书 #红楼梦 #朗诵 #晴雯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3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