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flower🌸1周前
☘站在讲台三十余载,最怕看见孩子们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时眼底无光,最痛心他们把《背影》拆解成冰冷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语文课本该是春风化雨,是带着孩子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行走——看李白醉卧长安的月光,听杜甫茅屋碎了的秋歌,陪苏轼走过黄州的泥泞,在史铁生的地坛边静坐片刻。这些本该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是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可现实呢?我们被困在“考点”的牢笼里。“修辞手法”代替了文字的温度,“答题模板”囚禁了独特的思考。朱自清笔下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那么深沉的爱,到了试卷上,只剩下“动作描写的作用”的标准答案。当“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都有统一模板时,语文最珍贵的那点灵性,正在被一点点磨灭。 🌛有时备课到深夜时,看着那些被我用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得分点”的试卷,会突然恍惚——我究竟是在传授母语的美丽,还是在训练一种精致的应试技巧😔 ✨但我依然在夹缝中努力。讲《湖心亭看雪》,我会停下进度,带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那片混茫大雪中,天地清白如初的模样;分析鲁迅的句子时,我会多花五分钟,讲讲那个时代的黑夜与火光。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这点“超纲”的感动而翻开一本诗集,这点星火就值得。 ☀️我渐渐明白,我们确实要教会孩子如何在这套体系里游刃有余——这是现实的善意,是他们走向更大世界的通行证。但我们更要守住语文的魂:那份对世界的感知力,对美的鉴赏力,对生命的共情力。这些无法量化打分,却能在漫长人生里,成为他们内心最坚实的支撑。 也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传授“术”的同时,不忘自己也是一道光,在点亮“道”的灯——在讲解答题技巧的间隙,留三分钟让他们静静感受一首诗的美;在分析文章结构之余,鼓励孩子们写出真正打动自己的句子。 语文教学这条路走得不易,常有无力感袭来。但每当想起那些被文字打亮的瞬间,我便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是培养满腹经纶的学者,而是塑造一个个懂得在生活里诗意的栖居的人。 ——与所有在理想与现实间跋涉的同路人共勉[抱拳][抱拳][抱拳]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