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货藤町窑 藤町是谁? 藤町先生原名徐昊,字大昊,生于1962年8月,杭州人。斋名水境精舍,简堂后主。诗人、画家、篆刻家,陶瓷绘画艺术"泥中彩"创始发明人。 藤町先生一直探索在传统与创造中,如何承担起对中国陶瓷艺术在美术研究、工艺制作和图案装饰等方面的保护与弘扬的职责。泥中彩是什么? “泥中彩”属于藤町先生的个体艺术语言和面对藤町先生的陶瓷绘画艺术而创造的基体。先生把它概括为“料在釉中、釉在泥中、泥入画中”。也就是以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如:把坯体浅表、釉下彩、釉中彩等釉层关系和形式绛合为一,将陶瓷材料融为一个公共载体,通过这种结合,进行一次或反复多次的烧制,形成在高温中结合还原的现象,同时也还可以再次进行中温复烧和低温补色补烤。这种特性和这种“釉中有彩、彩中有釉、釉中有泥、泥中有彩”的理论基础和它成功体现的陶瓷视觉艺术语言命名为“泥中彩”。藤町先生的“泥中彩”获国家陶瓷发明ZHUAN利。 古代陶瓷窑址在长期烧制过程中,所存在窑內砖壁上的一种自然吸附物,泛指砖窑窑壁上一层自然的釉結晶体,在民间称之为“窑汗”。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各窑口和御窑制瓷中,有采集“窑汗”进行利用或二次入釉的先例,但是千百年来始终没有在器物釉面和烧制中将“窑汗”自然挂壁形成“釉汗”的瓷器实物。古代陶瓷窑址在长期烧制过程中,所存在窑內砖壁上的一种自然吸附物,泛指砖窑窑壁上一层自然的釉結晶体,在民间称之为“窑汗”。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各窑口和御窑制瓷中,有采集“窑汗”进行利用或二次入釉的先例,但是千百年来始终没有在器物釉面和烧制中将“窑汗”自然挂壁形成“釉汗”的瓷器实物。足底装饰真的美! 藤町先生说“本土文化赖以生存的原材料是工艺的生命,是判断传统文化是否纯正的重要尺度,但随着资源不断丧失甚至枯竭,传统也就不得不进行替代应用和重新选择。所以,我们在工艺精神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史证在基本全部忽略了陶瓷器物的一个重大审美区域,这就是:陶瓷器物圈足底无装饰的空白。 感谢有藤町这样秉持初心的先生,让我们这代人欣赏到很多打破瓷器空白的敦煌窑,一改“敦煌自古无陶瓷,陶瓷中国无敦煌”的历史。#藤町窑 #敦煌文化 #藤町 #泥中彩 #非遗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
00:00 / 1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36
藤町窑【色之界】敦煌宝相《谓方则圆》正觉杯 高温正红朱砂在制瓷中的运用可以讲是中国陶瓷中的另类,也是泥中彩技术的典型代表。 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 龛内塑涅檠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 西窟龛顶、龛壁盛唐画散花飞天五身,梵天女奉佛母奔丧四组等。龛沿盛唐画团花边饰。 此类纹饰在学术上难以归类,花型也比较笼统庞杂,其数不多。边饰。多以叶纹、单元纹以及化工即兴所绘。这样的形式在盛唐时期普遍存在。 在此盏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杯体外侧,以六角甲片。圆润为四叶小花来进行布局。 口沿运用菱格纹边饰,绘以六月昙花花外点缀六小叶,左右各有两叶,菱格四角均有一朵八叶相叠小花。侧面形成了三角式花式对称布局。 盏内运用了折莲纹饰独立纹样,富丽堂皇,美如锦绣。在折莲中,用四向鲜叶纹饰,进行动态组合表现。 同时用点、线、动态线,以及色彩的面,进行图案装饰和主调性的审美运用。 莫高窟217窟建于唐前期景龙年间,即敦煌历史上的初、盛唐之交。借鉴窟内多处斜方格纹边饰,进行了一个四方连续,十六方连续在全盏上的通体运用。也是此盏命名的出处及由来。 红色在高温区陶瓷烧造是非常难的,因其既要保持住红色的正朱砂色,又要保持杯,内外金属氧化物的色彩底障,它们不在一个温度线烧造,对于二段温度控制十分严格,稍加不注意则不可成此器。 在999真金赋予图案及装饰内容之后,高温金属氧化物和真金间的结合是其技术难点。可谓举步维艰。 稍加不注意。所施色会被吃掉,金会被吃掉,会隐灭“敦煌宝相”系列就是将烧造难度、釉色难度、多次高温烧造集一体而成。 因此运用一色一烧,一金一烧,分别施色的方式实现。 #器物之美 #藤町窑 #高端茶器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1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4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