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皓仕1年前
“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种相比,黑人基因尚未完全进化,强壮的体魄也掩盖不了他们在脑力方面的不足,这都是我经科学验证得出的,我不能违背职业道德。”2007年的一场科学研究会议上,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毫无顾忌地说出这番“科学发现”,令在场科学家尴尬不已。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质疑黑人智商。但詹姆斯·沃森固执己见,他认定黑人不聪明是因进化不完全,他的科研生涯也因这番言论在科学界受到冷遇,甚至有人想剥夺他的诺贝尔奖。 詹姆斯·沃森1928年出生,是个十足的天才。年仅19岁就完成大学学业,22岁便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天才之路清晰可循,获博士学位后,他进入当时顶尖的物理研究所——卡文迪许实验室。 23岁至25岁期间,詹姆斯·沃森和合作伙伴克里克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这一成果的意义堪比物理学界的相对论。 这项成果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奖。用一句话形容DNA双螺旋结构的地位:有的成果需诺贝尔奖来证明含金量,有的成果则能让诺贝尔奖更具含金量,詹姆斯·沃森及其伙伴的成果就是那种能提升诺贝尔奖含金量的历史性发现。 从客观事实角度,若詹姆斯·沃森的研究正确,他的发言似乎无可厚非,但从科学角度看,人种除肤色外并无太大差异。无论如何,詹姆斯·沃森最终日益沉寂,在生物学界的地位已大不如前。#科普 #科技#诺贝尔奖 #黑人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9
巨星陨落——DNA之父,晚年宣称“黑人因基因智力低”饱受争议 2025 年 11 月 6 日,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去世,他于一周前因感染接受治疗后转入临终关怀病房,享年 97 岁。 詹姆斯·沃森,出生于 1928 年 4 月 6 日。1947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50 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51 年,年仅 23 岁的詹姆斯·沃森博士毕业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修,沃森在这里遇到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两人一拍即合,从 1951 年 10 月开始转向 DNA 结构方向的研究。 受到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拍摄的 DNA 的 X 射线图片(即著名的“照片51号”)的启发,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该发现于 1953 年 4 月 25 日发表在了 Nature 期刊,同时,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也分别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关于 DNA 双螺旋结构的论文。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这是在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从 1956 年到 1976 年,詹姆斯·沃森在哈佛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推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自 1968 年起,詹姆斯·沃森担任冷泉港实验室(CSHL)主任,极大地提升了该实验室的资金水平和研究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他将研究重点转向癌症研究,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1994 年,沃森开始担任该实验室的主席,任职十年。随后被任命为名誉校长。2007 年,沃森因公开宣称“智力与种族存在遗传关联”,暗示黑人由于基因原因智力更低,引发争议后辞职。2019 年,当他在纪录片中重申这类涉及种族与基因关联的争议观点后,冷泉港实验室正式撤销其所有荣誉头衔,并宣布与其断绝一切关系。 #巨星陨落 #DNA #基因 #科学家 #沃森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2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2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结果,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和James A. Robinson获奖,以表彰他们关于“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对繁荣的影响”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制度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应对当今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往届相比,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事在人为。 无论是组织还是国家的贫富与兴衰、发达与落后,都不是由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制度,作为一种人为的组织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还决定了技术发展之后财富如何分配。 良好的制度可以帮助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良的制度则会逐渐削弱国家的活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政策干预和社会倡导,可以将技术导向更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方向。 阿西莫格鲁和其他两位诺奖得主获奖可谓实至名归。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制度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应对当今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制度依然是决定其影响的关键。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将技术的成果惠及更多人,避免加剧不平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会以此奖项提醒我们:技术变革无法自动带来繁荣,唯有健全的制度和良好的治理,才能让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4 #经济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 东方鲲鹏集团使命: 让东方每个家庭都享有健康美好生活 #东方鲲鹏集团 @东方鲲鹏集团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2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