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3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7
徐州老魏家:300年老祠堂尚存,既有乱世君子,也有治世名臣,魏姓,曾经是晋国六卿之一,中国的大姓,人口分布广泛。我们在沛县张寨镇魏老家村里找到了一座魏姓的老祠堂,这是一座清代的祠堂,由于年代久远,整个祠堂只剩下了一栋主体建筑,它已经有接近300年的历史,祠堂原来是二进三院落,东西厢房各6间,正堂3间,前边还有门楼,正堂是祭祀魏姓先祖的地方。这也是徐州魏氏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祠堂,现在已经是县级文保单位。魏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30位。魏姓最早来源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的裔孙毕万被分封到魏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山西成了魏姓最早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后来被秦国所灭,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姓,形成了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毕万是魏姓的得姓始祖。第二是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本姓芈,后来改姓魏。三是其他姓氏改姓,南宋有高姓改姓魏,明代有李姓改姓魏。还有就是少数民族改姓魏,如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如今,魏姓的总人口大约有603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5%,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 是中国第45位的大姓。沛县魏老家村的这一支魏姓族人正是起源于山西。根据魏老家魏氏的族谱记载,当时有一位先太祖母带着魏氏族人从山西迁移到了沛县附近,逐渐在此落地生根。而这一支的始迁祖则是一位名叫魏稳的先祖,因为魏稳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望。魏家人告诉记者,他们这一支人里在明清两代也出了很多文人墨客以及朝廷官员。之所以家族兴旺,关键就在于魏老家魏氏对于教育的重视,别看这间祠堂现在并不怎么显眼,但是在很早之前,这里却不仅仅只是一间祠堂,而是一座学校。曾经的魏氏家学就在这里,为魏家培养了很多人才。而这座学校曾经一直存在到上世纪90年代,虽然历经风雨,但是朗朗的读书声却始终没有断绝过。魏姓是中国的大姓,名臣武将也非常多,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应该有两位,一位是与孟尝君齐名的信陵君魏无忌,另一位则是有人镜之称的治世名臣魏征。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信陵君魏无忌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安釐王将魏无忌封于信陵,因而称为信陵君。#徐州赵海东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18
今天来的到了景德镇的百年老店,江家祠堂的由来: 景德镇老城区有吴家、沈家、蓝家、冯家、余家、曹家和江家祠堂等十多处,这些祠堂多数是旅景都昌人所建,是这些家族在景德镇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他们宗族势力在景德镇的表现。但这些祠堂现在基本已经消失,唯有江家祠堂建筑完整保存下来,同时还成为景德镇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地名。 所谓江家祠堂,就是都昌籍江姓在此兴建的宗族祠堂。他们为什么会在远离祖籍的景德镇兴建宗族祠堂?这和他们在景德镇的人多势众有关。昔时,景德镇人一讲到在镇的都昌人就有语云:“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说的就是都昌籍在景德镇的八大姓,其中江姓就排在前三,可见其势力之强大。都昌籍江姓为了加强团结,扩大影响,彰显实力,不受外姓欺凌,在清末建了这座江家祠堂。祠堂坐东朝西,外形是八字门脸,上有高大的拱门,下有五级青石台阶,二层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布局,四围有较高的风火墙,内部梁柱高大粗壮,上有贴金木雕构件,整体布局和结构颇有气势。 江家祠堂和其他祠堂一样,是他们祭祖的地方,也是都昌人在景德镇的聚集地。但并不是景德镇最大最豪华的祠堂。 对于“江家祠堂”,成为镇巴佬耳熟能详的地名,不是因为这座建于清末民初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特别,而是因为解放以后“江家祠堂”焕发了新生。江家祠堂在解放初被当时的军管会接管后,成了景德镇一家中医门诊部(后来归属于景德镇市中医院),#景德镇 #中医 #中医馆 #历史 #文化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