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徐伟忠3周前
混沌视角下的农业:打破界限,构建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所处的生态环境,是混沌理论的典型应用场景。传统农业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看待,违背了自然混沌的本质——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本就共生共存,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发展农业应打破种养界限,将三者视为整体谋划,构建整体性生态系统,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实现相对有序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并非绝对稳定,系统会通过自我演变、自我调节,从混乱逐步走向有序。整体趋势虽可预判,但具体过程充满随机性与混沌性,而“吸引子”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约束作用,让系统最终呈现规律。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产量与风味由基因表达决定,若生长环境舒适稳定,基因会按固有程序表达,难有独特风味;若环境多变,基因表达出现“偏离”,反而能形成独特口感,这类产品一旦被消费者认可,便可能成为地方名特优产品。 为实现生态化农业,可采取多种实践方式:用山上树枝树叶、农田秸秆粉碎萃取,制成植物源萃取液给蔬菜瓜果叶面喷施,既能补充次生代谢物、提升风味,又能防病防虫;将驱虫植物(如非洲菊、紫苏)种子与农作物种子混播,利用植物趋避性实现生态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用防虫网制造封闭环境,以防害虫在封闭空间内加速繁殖,转而依靠自然界中抗病抗虫能力强的植物萃取液防控病虫害。#徐伟忠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徐伟忠1周前
有机农业的核心逻辑——以作物健康筑牢安全根基 有机农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理念,实现生产的安全化、绿色化与有机化,最终产出免农药、高品质的有机食品,所有技术手段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而支撑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构建作物自身的健康体系,这是有机农业摆脱农药与抗生素依赖的根本前提。 健康的作物需同时具备四大核心特征:首先是遗传性状的充分表达,让作物先天的优良基因得以发挥,为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主动获取营养的能力,能够自主从土壤中吸收所需养分,而非被动依赖人工施肥;再者是强大的抗逆性,包括抵御不良气候、病虫害侵扰的免疫力,以及对极端环境的忍耐性;最后是持续的高产优质,在保证稳定产量的同时,始终维持较高的营养与口感品质。 与常规化肥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机农业不依赖“外源肥料投喂”,更注重激发作物对土壤原生营养的主动利用。土壤并非简单的承载载体,而是巨大的“天然营养库”,其矿物质元素最初源于岩石风化,在微生物活动、根系分泌物及酶的共同作用下,会缓慢转化为可被作物吸收的有效养分。浙江丽水某联合国认证的有机茶基地,用六十余年实践验证了这一逻辑——该基地从不施用化肥农药,仅通过将园区内杂草割下覆盖土壤,便构建起土壤生态的动态平衡,茶叶品质与产量常年稳定。 简言之,有机农业的逻辑是“先养土、再养作物”:通过培育健康的土壤生态,激活原生营养储备,让作物像健康人体一样“自主吸收、强健体魄”,自然具备抗病防虫能力,从源头切断农药使用的需求,最终实现食品安全与生态可持续的双重目标。#徐伟忠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不啰嗦直接讲解氨基酸是什么?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是怎么生产的?各个工艺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坑呢? 据统计,全球氨基酸肥料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2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4%,但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种植户需掌握科学认知与甄选技巧,方能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 一、氨基酸肥料的科学优势与市场现状 首先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优势 传统氮肥(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需经过复杂转化才能形成氨基酸,而氨基酸肥料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缩短养分利用路径。实验表明,叶面喷施氨基酸肥料后,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效率提升30%-50%,尤其在小苗,弱苗,低温、弱光等逆境条件下,使用氨基酸,其速效性优势更为显著。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小分子结构。两个到九个氨基酸扭在一起可称为小分子肽或寡肽,十到五十个氨基酸扭在一起称为多肽,五十个以上氨基酸复杂扭曲在一起形成的肽就是蛋白质,从本质上说,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属于一类物质。不同氨基酸的排列组合能生成无数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植物体内发挥着支撑、代谢、运输和储备能量的作用。 其次氨基酸有多重功能验证 -增产提质,在山东寿光番茄种植有试验显示,使用氨基酸肥料的试验区单果重增加15%,糖度提升1.2度。 南京农业大学有试验,含脯氨酸的氨基酸肥料可使水稻在盐碱胁迫下的存活率提高40%。 - 农业农村部有试验证明,氨基酸有土壤改良的效果:连续使用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8%,微生物活性提升25%。 但是氨基酸虽然好,市场上乱象 却很多。 我国现行标准NY1429-2010规定:液体氨基酸水溶肥需含游离氨基酸≥10%或固体需要含≥6%。但抽检显示,2022年市售产品合格率仅为68.3%,主要问题包括虚标含量、质量不行,特别是重金属超标(最高达国标限值3倍)等。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造假现象呢?主要是氨基酸的种类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所以得到的成本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酸解法 活性氨基酸50%-70% 盐分含量8%-15% 这类适合在大田作物 上使用。酸解法有高污染的风险 一般是采用盐酸水解,废弃毛发、皮革等原料,成本低廉,但导致色氨酸完全分解,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衡 ,有 铬残留的风险, 含盐量高达15%,长期使用引发土壤板结。#氨基酸 #氨基酸肥料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62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徐伟忠1周前
有机农业的认证逻辑与标准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体系 有机食品的认证核心是对“生产全过程”的生态合规性验证,而非仅关注最终产品的检测指标,这与有机农业“过程重于结果”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目前,国家有机农业标准虽已明确基础框架,但针对雾耕、鱼菜共生等新型模式的专项标准仍在完善中,企业可先建立符合生态逻辑的自主标准,再逐步对接国家认证体系。 有机认证的首要前提是生产环境的合规性。生产区域需远离工业污染、交通干线等污染源,土壤(若涉及土壤栽培)、水源、空气需达到国家有机农业环境标准;若在城郊结合部等潜在污染区域生产,必须提供土壤修复或无土栽培的相关证明,确保环境不影响产品安全性。例如,有机雾耕基地需提供水源净化报告、营养液有机来源证明,以及周边生态保护措施说明,证明生产环境未受污染且符合生态保全要求。 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是有机认证的关键。种子种苗需选用非转基因、未经过化学处理的有机认证品种或天然品种,优先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施肥需使用经腐熟的有机肥、堆肥、沼肥等,严禁添加化学肥料、未腐熟废弃物及重金属超标的矿质原料;病虫害防治需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手段,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抗生素等物质。此外,生产过程需建立完整的记录体系,包括种苗来源、施肥用药记录、采收加工记录等,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新型有机模式的认证需兼顾创新与合规性。对于鱼菜共生、有机雾耕等新模式,认证重点在于验证其物质循环的闭合性与生态安全性——例如鱼菜共生系统需证明养殖废水经净化后达到有机种植标准,且养殖过程未使用抗生素;雾耕系统需证明营养液的有机来源与微生物安全性,以及地面生态带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丽水的联合国有机茶基地之所以能通过认证,核心就在于其六十余年坚持秸秆覆盖、不施化肥农药的标准化生产,以及对周边生态的严格保护,为新型模式的认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有机认证的本质是构建消费者信任体系,其核心逻辑是“生态合规—过程可控—产品安全”。无论是传统土壤栽培还是新型雾耕模式,只要坚守有机农业的生态理念,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无化学干预与生态平衡,就能通过认证,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土壤健康、作物健康、人体健康”的有机产品。#徐伟忠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徐伟忠3天前
有机农业与转基因技术:核心理念的本质差异 有机农业与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两条路径迥异的技术体系,其根本分野源于对农业问题的认知逻辑与解决思路。有机农业自诞生之初便坚守“整体性生态平衡”的核心准则,明确禁止使用基因工程及转基因技术,主张农业生产必须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它认为病虫害、杂草等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态系统失衡的外在表现,因此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解决方案,转而通过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相生相克的生态链,让自然系统自主调节平衡。例如通过种植驱虫植物、保护害虫天敌、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等综合措施,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发生,这种模式注重土壤肥力的持续维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追求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共生。 转基因技术则代表了工业化思维下的“精准突破”路径,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定向改造。研发者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特定痛点,如病虫害频发、除草剂使用效率低等,从其他物种中提取对应的功能基因,植入目标作物的基因组中,实现单一性状的精准优化。比如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植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大豆,让作物能耐受特定除草剂,方便田间除草作业。这种技术聚焦于遗传层面的单点改良,能在短期内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其本质是将作物视为独立的生产载体,忽略了它与周边生态环境、其他生物之间的复杂关联,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考量。 两者的理念差异还体现在对“农业本质”的认知上:有机农业认为农业是自然生态的延伸,生产过程必须遵循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强调“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协同作用,认为作物品质不仅取决于基因,更受土壤、气候、耕作方式等环境因子的深刻影响;而转基因技术更倾向于将农业视为工业生产的分支,相信通过精准改造遗传基因,就能主导作物的生长特性与生产表现,相对弱化了环境因素的作用。这种理念分歧,也直接导致了两者在技术应用、风险管控、长期影响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徐伟忠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徐伟忠1周前
环形温室的综合价值与农业未来展望 环形超级植物工厂的环形温室,并非单纯的生产设施,而是集生产、生态、景观、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其多重价值的叠加,为农业未来发展勾勒出清晰且可行的蓝图。 在生态与管理价值层面,环形温室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抗逆性与实用性。环形结构的受力特点使其能有效抵御强风、暴雪等极端天气——外圈温室可作为内圈的“防风屏障”,强风经过外圈阻挡后,风力大幅减弱,对内部作物的影响降低70%以上;面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环形结构的稳定性也优于方形温室,减少设施损坏风险。同时,环形温室的封闭性还能替代传统农业基地的围栏,仅需设置一个出入口,就能有效防止野生动物闯入与无关人员进入,降低作物受损与管理成本,尤其适合规模化基地的安全管理。 在景观与产业融合价值层面,环形温室是天然的“农业景观地标”。其巨大的白色环形或同心圆结构,从空中俯瞰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甜甜圈”,极具视觉冲击力;若在夜间结合LED灯光效果,环形温室会呈现出绚丽的光影效果,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在此基础上,环形工厂还能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在环形游步道两侧设置透明观察窗,游客可近距离观看作物在流水线上的生长过程,了解工业化种植的原理;同时配套建设农产品体验区,让游客品尝刚采收的“超有机”蔬菜、风味农产品,实现“种植+旅游+销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模式始终以农业为核心,避免了传统观光园“重旅游、轻农业”的偏差,既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又传播了现代农业知识。 从未来发展来看,环形工厂模式正推动农业进入“颠覆性变革”阶段。它打破了传统温室技术100多年的发展瓶颈,将温室从“单一种植空间”升级为“多功能产业载体”——除了种植,还能融入物理农业技术,如在特定功能区设置空间电场,实现杀菌消毒与光合作用促进;利用激光、远红光等光谱技术,调控作物生长节奏与品质;通过短时高温(60-70℃)或低温处理,杀灭作物病虫害而不影响作物生长。此外,环形温室的中心区域还可发展发酵床养殖,养殖产生的粪便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供给作物生长,形成“种植-养殖-肥料-种植”的循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未来的农业,将以环形工厂为代表,实现“农业工厂化”——生产如同造汽车、手机般高效,管理如同工业企业般规范,盈利如同工业产业般稳定。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与产业基础的完善,环形工厂模式有望纳入国家“十五五”“十六五”规划,#徐伟忠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