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演员对角色的共情,是让人物从纸面走向立体,从符号变成活人的关键。 首先,共情不是“表演”,而是“成为”, 剧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共情能力强的演员会为角色构建丰富的“细节”(基于角色的过往经历),并表现出剧本字面之外的“行为”。比如龚俊和编剧设计的这个屋顶喝酒,这个桥段都源于龚俊对卓月安(苏暮雨)内心深处的共情,让人物之所以身在暗河心向光明的精神内核和对待暗河杀手也会当做家人的行为逻辑站住了。共情会外化为精准的形体、台词和表情。一个被共情的角色,他的走路姿势、说话节奏、甚至饮食习惯(让我们回想苏暮雨怕辣的那个桥段),都带有他独特的生命印记。这不是导演要求的,而是演员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卓月安(苏暮雨)经历了苦难与不公,但他眼神中没有怨恨,只有对命运的接纳和对放下仇恨的释怀。那未落下的眼泪,包含了无尽的辛酸、坚韧和生命力,瞬间让这卓月安(苏暮雨)这样一个不冷血的杀手立体和动人起来,这正是演员龚俊与角色灵魂共鸣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龚俊对苏暮雨(卓月安)的共情,所以他所传递的情感是真实且具有穿透力的。我们接收到的不是一个“演出来”的情绪,而是一个“真的人”的感受。这种真实性会打破“第四堵墙”,直接撞击观者的心灵,引发观众的共鸣。我们为角色的命运揪心、落泪、欢喜,本质上是因为我们通过龚俊的表演,相信了苏暮雨的真实存在。 技术(台词、形体、表情管理)是演员的画笔,但共情能力是他的灵魂。没有共情,角色只是一个精致的空壳;正因为有了共情,龚俊才能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苏暮雨的命运融为一体,为角色“注入灵魂”,最终让苏暮雨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真正地“立住”,让我们感觉到苏暮雨是一个有自己一套完整逻辑的、真实存在的真实灵魂。#强烈推荐 #暗河传 #龚俊 #龚俊苏暮雨 #追剧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圆的橙5月前
艺术作品如何让我们过度共情?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简评 艺术作品如何让我们过度共情他人? 无论是柏拉图的时代还是当下人们的行为表现,过度共情都可能因情绪过载而内耗,以至于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其中一大原因就和我们的文艺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艺术作品是如何诱导我们陷入情感漩涡的呢? 柏拉图提出“哀怜癖”,他认为悲剧通过虚构故事刺激非理性情感,使观众沉溺于无意义的哀伤,丧失对现实的冷静判断。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他人的痛苦产生过强的情绪卷入也是会影响现实判断和决策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电视上我妈经常播放着各类“家庭伦理苦情剧”,例如《暖春》《哑巴新娘》《我的丑娘》…… 如果说家庭伦理剧是走苦情路线,那偶像言情剧走的就是虐恋路线。《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等,都是先虐后甜”“追妻火葬场”模式。 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完后三天三夜缓不过来的影视作品恰是利用了柏拉图所谓的人的“哀怜癖”,因为剧中人物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亲历,审美距离的存在让我们有更安全的方式沉浸在自己泛滥的感性情绪中。这种看似不对自身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失的迎合,却会使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变得软弱,更容易情感泛滥、过度共情,从而理性丧失了对感性的管控。所以柏拉图驱逐诗人的一大理由就是“诗人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PS:我们不是不共情他人,而是保护好自己的感性不被不必要的事情损耗。我们需要感受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的感官太敏锐了,只有保护好它们的锋利性,才能不会迟钝地面对生活呀!#过度共情 #艺术批评 #影视杂谈 #苦尽柑来遇见你 #柏拉图 @抖音创作小助手
00:00 / 1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44